在“双碳”目标下,寻找高效、耐用的储能设备成了全球科研的热门课题。锌空气电池凭借高能量密度(是锂电池的数倍)、锌资源丰富(我国锌储量居世界前列)、环境友好等优势,被看作是未来手机、电动车甚至储能电站的“潜力选手”。但它有个“硬伤”——充放电时,氧气在电极表面的“还原”和“析出”反应(ORR/OER)速度慢、催化剂易“罢工”,导致电池寿命短、效率低,始终难以大规模商用。

最近,我国温州大学、昭通学院等机构的科研团队,在《Frontiers in Energy》上发表了一项关键突破:他们开发了一种“双功能氧催化剂”CoNC@FePc,不仅让锌空气电池的“工作效率”超过了主流商业催化剂组合(Pt/C+RuO2),还让电池连续充放电100小时不“掉链子”,为这类电池的实用化按下了加速键。

给催化剂“找搭档”:钴碳材料“稳住”铁酞菁分子
要理解这个催化剂的妙处,得先说说传统催化剂的痛点。目前,性能最好的ORR催化剂是Pt/C(铂碳),OER催化剂是RuO2(氧化钌),但它们贵如黄金,还容易在反应中“抱团”失活。而另一类“分子催化剂”铁酞菁(FePc),结构类似血液中的血红蛋白,对ORR有天然催化优势,但单独使用时像“散沙”——容易团聚,稳定性差。

科研团队想到了“搭伙”策略:用一种叫ZIF-67的金属有机框架(MOF)材料做“基底”。这种材料高温热解后,会变成多孔的氮掺杂碳材料(CoNC),里面均匀分布着钴纳米颗粒,就像“多孔海绵”里嵌着许多小“钴珠子”。接着,他们把FePc分子“固定”在这些钴纳米颗粒表面,形成CoNC@FePc复合催化剂。钴纳米颗粒就像“锚点”,既防止FePc分子“乱跑团聚”,又能和FePc“交换电子”,提升催化活性。

实验数据“说话”:效率更高,寿命更长
实验室测试结果让人眼前一亮。在ORR反应中,CoNC@FePc的半波电位达到0.87V(数值越高,催化活性越强),比Pt/C的0.85V还高;OER反应中,它只需要314mV的过电位(数值越低,越省电)就能达到10mA/cm²的电流密度,比RuO2的331mV更优。更关键的是,它的“双功能性能”(ORR和OER的电压差)仅0.679V,比Pt/C+RuO2组合的0.703V更小,意味着电池充放电更高效。

把这种催化剂装进锌空气电池后,测试结果更惊艳:电池的开路电压达到1.53V(接近理论最大值),峰值功率密度150.2mW/cm²(比Pt/C基电池高约7%);在10mA/cm²的电流下连续充放电100小时,电压几乎没变化——而Pt/C+RuO2基电池仅35小时就“撑不住”了。

从实验室到生活:低成本、易量产的“新可能”
研究还通过理论计算揭示了“协同效应”的秘密:钴纳米颗粒和FePc分子之间的电子转移,降低了ORR和OER的反应“能量门槛”。比如,ORR的最慢步骤(决速步)过电位仅0.33eV,OER的决速步过电位0.44eV,都比单独FePc低很多。

“这种催化剂的合成方法简单,原料成本低,适合大规模生产。”论文作者表示,未来可以进一步优化材料结构,比如调整钴纳米颗粒的大小、碳材料的孔隙率,让催化剂在更复杂环境(如高温、高湿)下也能稳定工作。

目前,这项研究为锌空气电池的商业化提供了新的技术路径。随着这类高效催化剂的突破,或许不久的将来,我们手中的电子设备、路上的电动车,都能用上更耐用、更环保的锌空气电池。相关论文的详细数据和实验细节,可通过文末链接查阅。

来源: FIE能源前沿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