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抖,这个看似不起眼的“小毛病”,却可能在不经意间逐渐蚕食着患者的生活质量。六年前,刚过不惑之年的宾先生(化名),偶尔察觉到右手有点轻微抖动,但他并未太在意,以为只是压力大、休息少所致。那时的他上两班倒的工作,生活节奏紧张而忙碌。
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手抖的症状不仅没有缓解,反而愈发明显,甚至影响到了日常生活和工作。“抖的最厉害的时候感觉能抖起飞,全厂都知道他手抖。”宾先生爱人笑着说道。虽然话语中带着玩笑,但宾先生心里清楚,这种情况已经不能再拖下去了。于是,他辗转多家医院就诊,最终被诊断为帕金森病。从那以后,宾先生就一直依靠药物治疗,但症状并没得到明显缓解,手抖依旧难以控制。
2024年,由于病情不断加重,宾先生无奈辞去了工作,整日困在“抖不停”的生活里,身心俱疲。然而,他并没有放弃寻找治疗的希望。近日,他来到湖南省第二人民医院(省脑科医院)神经外科三病区,希望通过专业的医疗团队找到新的治疗方法。
经过系统评估,神经外科教授们为他推荐了**“脑深部电刺激术”(DBS)**。DBS是一种为帕金森病等神经系统疾病“量身定制”的高精度治疗方式。它通过微创手术,将一组电极植入大脑内与运动控制密切相关的“丘脑底核”(STN)。然后,通过植入胸前的神经刺激器,持续不断地发出电信号,以稳定大脑中的异常放电,从而有效改善震颤、僵硬等运动障碍。
在决定进行DBS之前,宾先生接受了多巴丝肼冲击试验。结果显示,他对多巴胺仍有良好的反应,这意味着他是手术的理想人选。手术当天,在局部麻醉与全麻结合下,宾先生顺利接受了双侧STN电极植入。得益于先进的导航系统,手术过程精准无误,每一步都巧妙地避开了重要的脑区与血管。
当术中测试时,医生刚一启动电刺激,宾先生右手的震颤便肉眼可见地减轻了,这一幕让他和在场的医护人员都倍感振奋。手术非常成功,但这只是一个开始,术后的恢复同样重要。
术后一周,尽管刺激器还未开机,但宾先生已经惊喜的发现,他的手抖症状明显减少了,他能够平稳地吃饭、写字,说话也比术前清晰有力,语速甚至都快了不少。这种现象源于电极植入的微损效应,预示着良好的远期预后,这一切的变化,都让他感到惊喜又不可思议。
神经外科三病区主任医师陈小峰介绍,现代DBS系统早已摆脱早期设备的局限,不仅可充电、可编程,还能通过无线遥控调节参数。未来,团队会根据他的恢复情况不,断优化刺激方案,以最大程度地匹配他的个人病情。
当然,我们也必须清醒的认识到,DBS技术并非“包治百病”,它是一项需要精准调控的长期工程,术后仍需配合药物治疗,并定期随访。同时,防感染、监测营养、调整参数等每一个环节都不能少。
但对于像宾先生这样手抖症状严重、药物效果递减的患者来说,DBS手术无疑是一场“迟到但惊喜”的转变。它不仅为患者带来了生活的希望,更让他们重新找回了对生活的热爱和信心。
陈小峰主任医师强调,帕金森病并不可怕,可怕的是对病情的忽视和误判。当出现症状波动、异动症等信号时,就是评估DBS治疗窗的关键时机。
供稿:张琴丽
编审:宣传办
来源: 湖南省第二人民医院(省脑科医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