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年前的一次展览会上看到一个展区,主题是地质图展示。记得展板上好像有一个标题:“地质图——自然之美”。细细想来,这句话很有道理。在某种程度上说,地质图真像是艺术品,地质填图很像是一门艺术,地质学家有些像艺术家。

初学绘画者总是从素描开始,由简到繁,从易到难一步步夯实基本功。细看一下素描的基本技法,感觉与地质观察有很多相似之处。

先从静物素描和野外实习剖面测量说起。

静物素描似乎是绘画基本功练习的起点,所有素描教材的开篇都离不开静物素描。通过这个阶段的练习可以掌握用线条和阴影表现立体物体的基本技能,用画笔勾勒出静物的形状、表现立体感和质感等特征属性。看似简单的物体,经过高手的勾勒、排线、明暗处理后显得十分逼真。这些基本技能是美术创造的基础。

与静物素描相似,地质工作的实习从认识岩石矿物标本和典型剖面测量开始。对于大学阶段的初学者来说,这样的剖面都是选择基岩出露好、地层界线清晰、地质体标志明显的路线,主要是沉积岩地区,以便于初学者掌握观察描述的要领。与静物素描相比,这就像是描述形状简单的几何模型或简单物体(如杯子、苹果)。记得刚留校当老师时带学生野外实习,选择的路线都是反复踏勘后选定的,内容比较简单、岩性特征和组合明显易识别。每个地层组分多少层都是基本确定的,每个界线点的描述也有标准样板。通过这样的训练,可以让学生掌握基本概念和方法。

这些基本功是地质工作的基础。有了这样的基础,工作中遇到复杂的地质现象也可以应对。当然这个过程还需要不断实践、积累、提升,就像学习绘画一样。

在绘画学习中,从画几何体、静物到户外写生,描述对象越来越复杂,难度越来越大。在地质学学习中,从构造简单的沉积物区到构造复杂的火山岩、变质岩区,难度大幅度增加,对学生是个很大考验。与绘画不同的是,地质专业的学生没有从简到繁的适应过程,大学期间能够见到的岩石类型和地质现象十分有限,毕业后不仅适应工作规范的要求,还不得不面对各种复杂的地质现象和问题,特别是被分配到火山岩、变质岩地区的毕业生。这个阶段的学习主要依靠自学和“师傅”指导。整个过程中影响学习效果的因素很多,造成人与人、单位与单位之间的差异。

野外地质工作与绘画在基本规律与要领方面有几点共同之处。

一是要求准。绘画素描要求找形,形准是基础。即使是最简练的速写,也要对物体或人物的关键细节勾勒准确。对于野外地质工作来说,要求岩性鉴定要准,构造形迹甄别要准,空间关系和时间顺序要准。这些要求真的很高,做起来很难。经验丰富的地质学家走过一条地质路线后就能够对区内的地层、岩石和构造有一个基本准确的判断,甚至能够随手勾勒出一张地质剖面图或地质草图。这种草图可能是一份地质“大作”的sketch。

二是要求抓住关键点,高度概括、重点突出,不仅形似,更要神似。绘画讲究重点突出,大师级的速写能够用简单的线条抓住对象的关键特征,而地质工作则要求在众多的地质现象中抓住最能够反映地质作用特点的现象,勾勒出地质构造框架和地质体时空关系。无论是绘画还是地质填图,能否抓住主要特征和重点都是影响作品质量的关键。

三是整体效果要有意境、有主题、有故事。对于绘画作品来说,一定要有通过画面想要表达的思想和情感,展示画家对描述对象的认识与理解。对于地质填图来说,地质学家需要表达对工作区地质背景与重要地质事件的认识与理解。一幅地质图上展示的不仅仅是各种颜色的地质体和地质界线,更是讲述一个地区地质作用历史过程和产物的故事。

四是表现形式上都有写意与工笔之分。在绘画艺术中,写意画是一种独特的表现手法,用简单的线条和色块表达逼真、鲜活的对象,如齐白石的作品,这时不强调形的准确,更强调神的逼真。在地质填图中,构造纲要图的制作有类似之处。构造纲要图展示的是一个地区构造框架,这个框架控制是全区地质体的展布,体现了构造运动的基本样式,对于理解全区地质背景至关重要。

(三)

地质学家们都具有艺术才能。

上大学一年级时学校开设了地质素描课(选修),讲述如何用素描图描述地质现象和地质作用过程。当时看到很多专家的野外素描图,不仅仅展示了地质内容,也像是素描风景画,是一种视觉享受。

黄汲清院士的地质素描堪称艺术品,简单的铅笔线条勾勒出准确的地质体形状和空间关系。与绘画艺术大师大量的速写素材一样,这些素描图是他编制中国大地构造图的基础素材。听他的学生说,黄汲清院士对学生的启蒙基本功训练就包括如何削铅笔,这与绘画基本功训练有相似之处。

在一次国际地质学术会上与国外地质学家讨论地质编图工作时,感觉大家都普遍关注地质图对构造样式的体现,这与绘画艺术中对画作主题的重视如出一辙。

在很多情况下,特别是在变质岩、火山岩和构造复杂地区,地质图的图面表达与野外实际看到的景观不一定一一对应,因为这里的地质体界线从地形形貌上不容易分辨,需要深入细致的工作后才能做出判断。在某种意义上说,这有点绘画艺术中抽象派、印象派的意思。

(四)

由绘画技法和流派想到地质工作中理学、工学的区别。

我的本科专业是区域地质调查与矿产普查,学位证书上写的是工科学士。硕士、博士研究生学位证书上专业是矿床学,属于理科硕士、理科博士。细想一下这里面的道理,感觉工科更强调写实,讲究“摆事实”,理科更重视写意,突出“讲道理”。

“写实”是地质工程的基本要求,有关图件要求精度,强调准确,有些像精美的油画作品,画中人物和服饰的细节包括质感都展示得清清楚楚,十分逼真。

“写意”则更多地突出“神韵”,通过关键要素的强调甚至夸大来体现或宣扬一种意境或感觉,给观众带来一种暗示和想象空间。

在实际地质工作中,“写意”和“写实”都不可少。在传统的地质工作中,二者是相互融合的。地质学家既可以勾勒粗线条的路线地质剖面图,也可以绘制精细的基岩地质图,还可以部署详细的工程勘查或勘察。后来由于体制的变化,“写意”与“写实”分成了两种人,分别是研究人员和地质勘查人员,或者叫作“研究地质学家”和“勘查(勘察)地质学家”,由此还衍生出“科研与调查结合”的问题。

(五)

地质学是浪漫的,这一点也与绘画艺术相似。

“印象派”“抽象派”等绘画风格也可以在地质图和相关图件中找到“同类”。很多地质图件融入了地质学家对地质规律的认识,虽然一时还不能被多数人理解,但是却可以成为认识地球奥秘的一扇门窗或提供重要线索。在看似规律不明显,甚至有些杂乱的地质现象中,可能蕴含着地质作用的“密码”,地质学家用“朦胧”的手法记录下这些现象,为认识地球、利用地球资源提供了重要信息。

100多年前恩格斯指出地质学是一个需要不断完善的学科。这种“写意”和“抽象”表达方式是地质学的学科特色之一。当然,我们会在“写意”中把关键细节刻画得更加准确,在“朦胧”中把地质规律认识得更加深刻。

来源: 公众号:话说矿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