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18日,是“国际博物馆日”。本次活动的主题为“博物馆的力量”。南京古生物博物馆给所有来到馆和没有机会来的观众们准备了各个类型的科普活动。

一、走进古生物博物馆

郭震宇副馆长讲述了博物馆的历史沿革、基本概况,博物馆活动、线上科普内容。详细介绍了一年试运行来,南京古生物博物馆在当前疫情防控大局下,做好了全年安全的日常开馆营运,组织了多场大型场馆科普活动,科普教育事业蓬勃发展,志愿者队伍在专业化同时不断壮大,积极拓展新媒体、融媒体在科学传播和日常服务中的作用,科普创作收获满满,博物馆也获得多项科普成果和奖项,被包括中央电视台、人命日报、光明日报等国内知名媒体大量报道,取得了良好的开馆成效。

二、打卡精品化石

贺博士带大家线上打卡我馆精品化石,剑齿虎与今天猫科动物的关系以及其捕食策略、中华龙鸟做为关键的从龙到鸟的证据有哪些关键的特征、重返海洋的鱼龙繁殖方式以及其骨骼的变化等。

三、巡游南古所,科学家精神之旅

下午南京古生物博物馆组织参观南京古生物博物馆、南古所的园区历史以及李四光科学家精神展。一路上观众们可以看到千奇百怪不同时代的古生物、悠久历史的殷墟研究旧址以及李四光先生办公旧址。活动结束后,每人都以抽盲盒的形式带走印有著名科学家李四光相关的明信片,收获满满。

中国科学院第十八届公众科学日****暨全国科技活动周

5月22日,是“中国科学院第十八届公众科学日”,同时,也是2022年全国科技活动周。本次活动的主题为“爱科学,向未来”。南京古生物博物馆给所有来到馆和没有机会来的观众们准备了很多的科普活动和安排。

一、开幕式

活动开幕式于上午10:00在博物馆大厅准时开始,南京古生物博物馆馆长王永栋主持开幕式,南古所副书记张建成、国重副主任张元动参加开幕式并致辞,玄武门街道办主任秦洁、玄武区文旅局副局长查璐霞、南古所科技处处长吴荣昌、综合处副处长王丹等领导参加开幕式,张书记和张主任对到场的各位市民表示了欢迎,并宣读了系列活动日的相关内容。

二、第22期达尔文大讲堂

新冠疫情爆发以来,人类遭受了病毒的侵袭,也见证了科学的力量。本届公众科学日,倡导坚持“科学不失约”,以线上活动为主,将通过网络直播、线上互动、等多种形式,将公众平时接触不到的有趣的科普公开课,展示给社会公众尤其是青少年。博物馆本次邀请了南古所研究员陈吉涛,和青鸟新知和新华网合作,在各平台推出了第22期达尔文大讲坛《巨虫时代的冰与火之歌》。陈老师深入浅出,从三亿年前石炭纪说起,聚焦地质史上的多次碳排放事件,从而对比如今的碳排放现状,对于国家的减碳政策给出了地质上的证据依托。因为是大众非常感兴趣的热门话题,因此收到了各界关注,各大平台观众多达14万人,并积极的给陈老师留言进行互动。

三、巡游南古所,科学家精神之旅

上午和下午南京古生物博物馆各组织了一批学生对南京古生物博物馆、李四光科学家精神展、实验技术中心进行了参观,并且介绍了南古所的园区历史,南京古生物博物馆科教部潘浩晨不仅给各位学生讲述了以“演变中的地球,进化中的生命”为展线的古生物演化史,同学们对奇虾、头足类、维管植物等46亿年以来的远古生物有了一定认识。还回顾了以李四光先生为代表的科学家求知精神和为国家做出贡献的爱国主义情操,学生们不仅感受到了先辈们在艰苦条件下做科学研究的不易,也对科学家们所收获的科研成果肃然起敬。老师认真的讲解和活泼的语言也让孩子们心中种下了科学和爱国的种子。值得一提的是,科普期间的精彩照片也被中国科普博览放到了官方微博上进行宣传。

追忆过去,立足当下,同学们有机会可以来到实验技术中心聆听刘静主任和方艳高级工程师讲解高精尖研究技术和实验技术,比如同学们可以在共聚焦显微镜下观察平日肉眼看不到的孢粉究竟长什么样子等,同学们深刻认识到,卓越的实验技术辅助科学研究可以帮助科研项目顺利进行,达到过去老一辈由于技术限制所不能及的高度。活动结束后,每人都以抽盲盒的形式带走印有著名科学家李四光相关的明信片,孩子们直呼不虚此行。

来源: 中科院南古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