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防晒霜逐渐失效时...

夏季紫外线指数频频"爆表",不仅威胁人体皮肤,更在悄悄改变水中纳米材料的"性格"。北京师范大学团队研究发现:石墨烯氧化物(GO)——这种广泛应用于电池和净水材料的明星纳米颗粒,在2小时紫外照射后会"黑化"蜕变为疏水性更强的还原态石墨烯(rGO)。如同防晒霜失效后皮肤变得粗糙,rGO在水中黏连成团,聚集率飙升79%,大幅增加水体沉积物污染风险。更令人意外的是,来自高原气候带的富里酸(FA)竟会加速这一过程,成为纳米污染的"隐形推手"。


纳米颗粒的"性格逆转"之谜

石墨烯氧化物本是"亲水绅士",其表面丰富的含氧基团(如羟基、羧基)如同无数小吸盘,能牢牢抓住水分子保持分散。但紫外光如同"分子手术刀",实验显示:

  • 含氧基团脱落:紫外照射后C=O基团减少53%,碳氧比从0.51降至0.42;
  • 结构塌陷:透射电镜显示GO表面出现纳米孔洞,从"蓬松海绵"变成"致密铁块";
  • 疏水觉醒:X射线衍射证实层间距从0.77nm缩至0.50nm,导致疏水性激增。

这种转变使rGO在200mmol/L高盐环境中(相当于海水盐度)仍疯狂聚集,颠覆了传统认知中"溶解性有机物(DOM)可抑制聚集"的理论。


气候带的"拆散能力"差异

研究团队提取我国四大气候带河流沉积物中的腐殖物质,发现关键规律:
高原富里酸"帮倒忙":青藏高原玛多河富里酸(Makou FA)使GO聚集率高达92%,因其分子量小(E4/E6=13.0)、芳香性低,如同"劣质分散剂"无法阻隔颗粒碰撞;
平原腐殖酸"稳大局":长江下游马鞍山腐殖酸(Maqin HA)使聚集率仅13%,大分子量(E4/E6=5.0)形成"立体护盾"抵抗聚集;
尺寸效应惊人:200nm小颗粒GO聚集速度比500nm颗粒快2.3倍,如同小磁球更易抱团。

实验首次揭示:高原气候DOM因低温少雨导致分子结构简单,反而加速纳米污染。


环境风险的"三重警报"

当前研究存在明显局限:
⚠️ 离子缺失:未考虑钙/镁离子(天然水体常见成分)可能加剧聚集;
⚠️ 动态空白:野外光照强度波动影响未模拟;
⚠️ 食物链传导:聚集后GO对水生生物的毒性变化未知。

团队指出治理路径

  1. 材料改性:GO表面接枝紫外稳定基团
  2. 区域预警:高原水域优先部署纳米传感器
  3. 废弃物管控:电子垃圾中GO释放标准

纳米时代的"隐形危机"

随着全球石墨烯市场规模突破80亿美元(Grand View Research数据),该研究敲响警钟:
🔋 技术双刃剑:新能源电池材料可能成为水体"沉淀炸弹";
🌊 气候关联性:紫外线增强地区(如青藏高原)面临更高污染风险;
⚠️ 监管真空:现行水质标准未纳入纳米材料聚集指标。

值得深思的是,高原河流作为重要水源地,其特殊DOM成分可能无意间放大环境风险——科技创新亟需与生态保护实现"和解"。

来源: FESE Mess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