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场的铃声停了,但无数家庭的心弦却绷得更紧,真正的情绪考验才刚刚开始。当分数成为横亘在亲情间的无形之墙,智慧的父母懂得:此刻,孩子需要的不是评判,而是能帮他穿越风暴的导航。湖南省第二人民医院(省脑科医院)儿少心理科主任周亚男主任医师指出:“高考结束了,但关于成长、接纳与未来的关键考卷,才刚刚发到家长手中。”

一、第一张考卷:读懂情绪背后的求救信号

1. 别让“怎么可能?”成为第一反应

当分数不如预期,孩子脸色瞬间的惨白、静寂的沉默,甚至爆发的泪水,都是内心崩塌的外显。那句脱口而出的质疑或叹息,无异于在伤口撒盐。孩子接收到的不仅是失望,更是对“我付出的努力”的全盘否定。

2. “考得好≠松口气”

高分家庭也别急着狂欢,因为有些考生历经艰辛拿到顶尖分数后,也会在父母狂喜的拥抱中默默流泪:“我好怕再也做不到,让你们失望。”巨大的成功有时伴随着更深的惶恐,也许在表面的平静或狂喜之下,可能藏着汹涌的自我怀疑。

3. 大脑的“暴风雨模式”

低分往往会给孩子带来强烈的失望或羞愧感,能瞬间点燃大脑的情绪“警报器”(杏仁核),触发应激本能——心跳加速、浑身发抖、情绪失控或彻底退缩等。这些问题不是孩子“不懂事”,是神经系统在高压下的原始反应。此时,最无效的是讲道理,最需要的是你成为他“失控大脑的临时外挂”——一个冷静、稳定的锚点。

二、第二张考卷:从“裁判”到“领航员”的角色升级

1.首要答案:无条件的接纳(安全港基石)

①行动胜于言语:一个坚实、没有评判的拥抱,拍拍肩膀的沉默陪伴,比任何“没关系”、“下次努力”都更有力量。让孩子知道:“无论分数高低,你都是我们最珍视的孩子。你的价值,从不绑定在一张成绩单上。”

②见努力的过程,而不仅是结果:“这一年你起早贪黑的样子,咬牙坚持的劲头,我们都看在眼里。这份坚持本身,就是了不起的成就。”将焦点从不可控的结果,转移到可控的努力过程和展现的品质上。

2.关键工具:打破思维的牢笼(认知重构器)

青少年容易陷入“全或无”的极端陷阱:“考不上XX大学,人生就完了!”、“这次失败,我就是个废物。”家长可以用以下三句话,帮他撬开灾难化认知牢笼:

①区分可控与不可控:“考试的难度、当天的状态、甚至改卷的偶然性,这些运气成分不在你掌控。但你付出的汗水、学到的知识、锻炼的毅力,是实打实的,谁也拿不走。”

②拉长人生的镜头:问问孩子:“你敬佩的那些人(可以是亲戚、名人、身边的榜样),他们的人生是一帆风顺直达顶峰的吗?”高考是重要一站,但人生是辽阔原野,路有千万条。

③寻找多元价值标尺:“分数量不出你的善良、你的幽默感、你帮妈妈做饭的体贴、你坚持画画、音乐的才华。这些闪闪发光的碎片,拼成了独一无二的你。”

3.赋能未来:从被动接受到主动选择(决策引导者)

①先疏情绪,再谈规划:允许并引导情绪宣泄——家长可以试试邀请孩子去湘江边跑跑步,让孩子把烦闷写在纸上,然后我们把它“处理”掉等情绪疏导策略,情绪未稳时谈志愿,如同在暴风雨中校准罗盘。

②共同分析,信息护航:家长可以和孩子一起“解码”成绩单,譬如讨论优势学科在哪?复读的挑战与机遇?下一批次院校的特色与前景?优质职业院校的升学就业通道?留学的可行性?清晰客观地分析利弊。更多的是提供选项,而非命令。

③提问引导,聚焦愿景:引导孩子从“我被分数定义”转向“我主动选择路径”。譬如问出关键问题:“抛开分数和学校名气,你希望大学四年后,自己成为一个拥有什么能力、处于什么状态的人?哪个选择最能帮你靠近这个目标?”

三、第三张考卷:稳住自己,做定海神针

1.你的焦虑,是他的惊雷

孩子是敏感的接收器。你无意识的叹息、紧锁的眉头、反复念叨的“要是当初……”,都在无声放大他的恐慌。所以高考后,家长需管理好自身情绪,是给孩子最好的镇定剂。

2.回归生活,传递韧性

保持正常的生活节奏,该运动运动,该会朋友会朋友。让孩子看到:高考很重要,但生活不只有高考。父母面对起伏依然从容的姿态,是最有力的生命教育。你的稳,是他穿越风浪的底气。

湖南医聊特约作者:湖南省第二人民医院(省脑科医院) 聂斌

关注@湖南医聊,获取更多健康科普资讯!

(编辑92)

来源: 湖南省第二人民医院 聂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