端午节临近,粽叶飘香,软糯香甜的粽子是许多人喜爱的传统美食。从健康角度看,粽子虽美味,却并非人人适宜,不当食用可能带来健康隐患。
湖南省中西医结合医院(湖南省中医药研究院附属医院)心血管内三科夏相宜主治医师为您科普吃粽子的注意事项及应对建议。
一、粽子易伤脾胃,消化不良者慎食
粽子的主要原料是糯米,中医认为糯米性温味甘,能补中益气,但质地黏滞,不易消化。《本草纲目》记载:“糯米黏滞难化,小儿、病人最宜忌之。”对于脾胃虚弱、湿气重或消化不良的人群(如老人、儿童、慢性胃炎患者),过量食用易导致腹胀、嗳气、反酸,甚至便秘。
建议:
1.可搭配山楂茶、陈皮水或麦芽茶饮用,帮助行气消食。
2.细嚼慢咽,每次不超过1个(约100克);避免冷食,冷糯米更难消化。
二、高糖高脂,加重湿热体质
传统粽子常含高糖(豆沙粽、蜜枣粽)或高脂食材(咸肉粽、蛋黄粽)。中医认为,此类粽子易助湿生热,加重湿热体质人群的口苦、舌苔黄腻、痤疮、便秘等问题。糖尿病患者需警惕血糖波动;高脂血症患者需警惕血脂升高。
建议:
1.糖尿病及高脂血症患者尽量选择杂粮粽(如燕麦、薏米、红豆馅),减少糖和肥肉比例。
2.湿热体质者可搭配绿豆汤清热利湿。
三、咸粽钠含量高,加重痰湿与高血压
咸粽子中的腌制肉类、蛋黄等含盐量较高,过量摄入会加重痰湿体质的水钠潴留引起水肿、痰多症状,升高血压,不利于心血管健康。
建议:
1.高血压患者优先选择低盐粽子,避免搭配咸菜、酱料。
2.食用后可饮用玉米须茶或茯苓粥,帮助排湿利尿。
四、粽叶与添加剂潜在风险
部分商贩为保持粽叶鲜绿,可能使用化学浸泡手段(如硫酸铜),长期摄入会损伤肝脏。此外,防腐剂、人工甜味剂等添加剂也可能加重身体代谢负担。
建议:
1.选购自然黄绿色、无刺鼻气味的粽叶包裹的粽子。
2.自制粽子更安全。
如若一不小心贪嘴过度服用粽子后出现积食、胃胀等不适,可用莱菔子(萝卜籽)煮水代茶饮,配合按揉足三里穴或内关穴,在家中简单处理后,症状仍不能缓解,需于医院求助专业医师。
专家提醒
湖南省中西医结合医院(湖南省中医药研究院附属医院)心血管内三科陆胜主任医师提醒,食用粽子时间有讲究,避免晚餐或睡前吃粽子,粽子虽美味,切不可贪食。粽子是节日文化的载体,但健康食用需因人而异。合理选择、适量品尝,才能既享受传统美味,又避免“病从口入”。若有明显不适,建议及时于医院就诊。
湖南医聊特约作者:湖南省中西医结合医院(湖南省中医药研究院附属医院) 心血管内三科 夏相宜
关注@湖南医聊,获取更多健康科普资讯!
(编辑ZS)
来源: 湖南省中西医结合医院 夏相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