肠道作为人体最大的免疫器官和第二大脑,不仅承担消化吸收的核心功能,更通过“肠脑轴”调控代谢、免疫甚至情绪。

然而,现代人高脂低纤维饮食、久坐少动、滥用抗生素等不良习惯,正使肠道疾病呈现年轻化趋势——从肠易激综合征、炎症性肠病到息肉病变,乃至结直肠癌的威胁逐年攀升。

肠道里的“定时炸弹”

**肠癌(结直肠癌)**就像肠道里无声的杀手,绝大多数都是从肠道息肉慢慢演变而来。

湖南省中西医结合医院(湖南省中医药研究院附属医院)蒲群旺主任用“杂草理论”生动解释:肠道黏膜就像花园,正常细胞是整齐的草坪,息肉是肆意生长的杂草,放任不管就可能"野火烧不尽”,最终恶变成癌。

数据显示,我国每年新发肠癌病例超50万,且呈现年轻化趋势。临床数据显示:

30岁以下患者占比从2%升至6.5%;

45岁前确诊患者5年生存率不足50%;

早期发现治愈率可达90%以上。

别忽视身体的7个求救信号

1.排便习惯“大变脸”

原本规律的排便突然变得任性:时而腹泻如水,时而便秘如石,甚至出现"假性腹泻”——总觉得没排干净,但实际排便量很少。这种变化持续2周以上要警惕。

2.便便“变脸秀”

正常便便呈香蕉状,当出现以下变化要当心:

带血便(鲜红或暗红)、黏液便(像蛋清样物质)、铅笔便(持续变细)、黑便(柏油样)。

3.腹部“交响曲”

持续隐痛、胀气或莫名绞痛,特别是饭后加重的腹痛,可能是肿瘤刺激肠道的警报。

4.摸得到的肿块

右下腹摸到硬邦邦的结节状肿块,按压不痛但逐渐增大,要立即就医。

5.不明原因的“身体透支

没有刻意减肥却体重骤降(3个月减重>5%)、持续乏力、面色苍白,可能是肿瘤消耗所致。

6.贫血找不到原因

女性血红蛋白<110g/L,男性<120g/L,排除月经等因素后要查肠道。

7.夜间警报

如果腹痛、排便等症状常在夜间发作,或伴随盗汗、低热,可能提示病情进展。

抗癌新武器:中西医组合拳

湖南省中西医结合医院(湖南省中医药研究院附属医院)蒲群旺主任团队独创的“抗癌三阶梯疗法”:

第一阶段(确诊初期)

西医:腹腔镜辅助下根治性手术(创伤小、恢复快);

中医:术后24小时开始中药调理,促进肠道功能恢复。

第二阶段(康复期)

西医:个性化化疗方案(如mFOLFOX6);

中医:中药减轻化疗副作用,配合耳穴压豆缓解恶心。

第三阶段(长期管理)

中药茶饮:蒲公英3g+枸杞5g+陈皮2g日常饮用;

肠道按摩:每日顺时针揉腹100次;

八段锦“调理脾胃须单举”招式锻炼。

防癌锦囊:三早原则

一、早筛查:

普通人群40岁起每5年肠镜检查;

高危人群(有家族史、慢性肠炎等)提前至30岁;

简便初筛:每年粪便隐血检测+肠癌肿瘤标志物检测 。

二、早预防:

饮食“三色法则”:

红色警戒:加工肉(香肠、培根)<50g/天。

绿色通行:膳食纤维(全谷物+蔬菜)>30g/天。

黄色警示:烧烤/油炸食品每月<2次。

三、早干预:

发现息肉立即切除,术后坚持:

1.3个月复查肠镜;

2.服用姜黄素制剂(需遵医嘱);

3.补充益生菌(双歧杆菌等)。

专家提醒

**湖南省中西医结合医院(湖南省中医药研究院附属医院)蒲群旺主任提醒:**肠道是人体“第二大脑”,守护它需要科学认知和行动。记住这个健康公式:1次肠镜≈10年安心+90%生存率。从今天开始,倾听肠道的声音,别让年轻成为忽视健康的借口。

湖南医聊特约作者:湖南省中西医结合医院(湖南省中医药研究院附属医院)普通外科 毛嘉 田娟

关注@湖南医聊,获取更多健康科普资讯!

(编辑ZS)

来源: 湖南省中西医结合医院 毛嘉 田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