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5月29日是第21个“世界肠道健康日”,又称“世界消化健康日 ”。肠道不仅是人体最重要的消化器官,更是营养吸收最重要、最关键的器官。人体所需的营养物质中有99%从肠道吸收,被称为“身体健康的第一道防线”。
肠道是人体至关重要的消化器官,不仅负责营养物质的吸收,还是一道坚固的防线,阻挡细菌入侵人体。同时肠道对外界刺激也异常敏感,一旦遭遇不良习惯如暴饮暴食、精神紧张等都会使肠道产生“情绪化”反应,影响消化系统的正常运行,导致腹泻、恶心、呕吐、便秘等一系列不适症状的出现。因此,我们应当倍加关注肠道健康。
常见肠道疾病有哪些?
1.功能性消化不良
功能性消化不良,也称为非溃疡性消化不良或消化不良,包括疼痛、不适、早饱或进食时的长时间饱腹感。患者通常会出现恶心、过度嗳气、进食后腹胀或有不适的饱腹感、口中有酸味、上腹部疼痛或灼痛、体重减轻的症状。
2.慢性便秘
慢性便秘是指排便困难,排便不频繁或有排便不尽感,病程至少超过6周。由于便秘会导致患者在排便时感到吃力,可能会有小且硬的粪便,并可能伴有肛裂和痔疮。
3.乳糖不耐症
乳糖不耐症是一种消化系统疾病,指的是由于缺乏有助于分解牛奶和奶制品中乳糖的消化乳糖酶,身体无法消化乳糖的状态。乳糖不耐症会导致腹泻、腹痛、消化不良、恶心、胀气和腹胀等症状,其严重程度取决于摄入乳糖的量。
4.肠易激综合征
肠易激综合征(IBS)是一种慢性胃肠道疾病,包括腹部出血、明显腹胀、排便疼痛、排便频率和大便外观改变、腹痛和痉挛、腹胀、胀气、交替性便秘和腹泻。
5.炎症性肠病
炎症性肠病(IBD)是一组肠道疾病的总称,包括克罗恩病和溃疡性结肠炎,会引起消化道炎症。
克罗恩病(CD):CD 多发于小肠,但也可发生于消化系统的任何部位。症状可能持续或反复出现,导致所谓的急性发作。常见的症状和体征包括严重腹泻,不明原因的体重减轻,胃痛,血便,疲劳,发烧,口腔溃疡,肾结石,贫血,营养不良等。
溃疡性结肠炎(UC):UC的特征是结肠和直肠表面发生炎症和溃疡。根据症状位置不同,可分为多种类型。表现为严重腹泻,不明原因的体重减轻、胃痛、血便、直肠出血、里急后重、疲劳、食欲不振、严重脱水等。
6.大肠息肉
大肠息肉是大肠黏膜的隆起性病变的总称。息肉源于炎症的称炎性息肉;粘膜呈增生性改变的无蒂结节称增生性息肉;由肠上皮生长的有腺瘤性息肉、绒毛乳头状腺瘤息肉,此类息肉容易发生癌变。大肠息肉临床症状常不明显,即使出现某些消化道症状,如腹胀、腹泻、便秘等,也因较轻微和不典型而被人忽视。一般多以便血、大便带血、黏液血便来就诊,常误诊为痔疮等肛门疾患或“痢疾”而延误其必要的检查。
7.肠癌
肠癌是消化道中常见的恶性肿瘤,是消化道发病率最高的三大癌症之一。肠癌的典型症状有:
排便习惯改变:多表现为排便次数增加、腹泻、便秘,或腹泻与便秘交替;
粪便性状改变:患者常有黏液便、血便、脓血便、里急后重(很想解大便然而又无法一泄而快)、粪便变细等症状;
腹痛:由于癌肿糜烂,继发感染刺激肠道,表现为腹部持续隐痛,腹部不适或腹胀;
腹部肿块:大肠癌腹部肿块以右腹多见,肿块质硬,结节状。如有以上症状应尽快到医院检查。
来源: 精准科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