叮!快乐的暑假马上要来啦!想想冰棍,西瓜,玩水嬉戏……快乐就像气泡水一样噗噗噗地冒出来,借此想到每年暑假许多小朋友都会因为咬嘴唇这个坏习惯而来到口腔颌面外科:“护士,我的嘴巴里长了一个会变大变小的泡泡。”咬嘴唇这看似不起眼的小动作,却是影响口腔健康的“大坏蛋”!


情景演练:

小A的妈妈满脸担忧来到口腔颌面外科分诊台,问:“护士,我家小孩下嘴唇这儿长了个小泡,这都好几天了,还没小下去,有时候大点儿,有时候又小点儿,是不是上火了呀?”

护士经过仔细检查后,微笑着耐心解释:“这可不是上火的原因。孩子平常有没有咬嘴唇、吸吮嘴唇的习惯呢?”

小A的妈妈连忙点头:“有有有,他老是咬嘴唇。”

护士安抚道:“别太担心,这是黏液腺囊肿。”

“啊?囊肿?这可怎么办啊?严不严重啊?”小A的妈妈一听,神色紧张起来。

护士赶忙安慰:“没事的,您先别着急。咱们一起详细了解这个疾病,了解清楚您心里就有数了。”

一、什么是黏液腺囊肿?

黏液囊肿在小唾液腺瘤样病变里,是最常见的。它经常出现在下唇和舌尖的下面。为啥会这样呢?主要是我们吃东西的时候,舌头会动,老是和下牙齿摩擦,再加上有的人喜欢咬下唇,这样就容易伤到黏膜下面的腺体,时间长了,就长出黏液腺囊肿了。

黏液囊肿长在黏膜下面,从外面看,就像一层薄薄的膜包着个东西,半透明的、浅蓝色的小泡泡,看着跟水泡一样。大小一般和黄豆、樱桃差不多,摸起来软软的。囊肿被咬破后,会流出像蛋清一样透明、粘稠的液体,然后囊肿就没了。但别以为这就好了,等破的地方长好,里面还是会被黏液填满,囊肿就又冒出来了。要是反复被咬破,它就不再是之前那种透明的小泡泡了,会变成白白的、厚厚的瘢痕一样的东西,看着也不透明了。

二、什么原因导致的呢?

1.外伤或机械刺激:如反复咬唇、咬颊,可能导致黏液腺导管受损或破裂。口腔受到外力撞击或损伤,也可能导致黏液腺导管破裂。

2.导管阻塞:黏液腺导管因炎症、结石或其他原因阻塞,导致黏液无法正常排出,积聚形成囊肿。长期受到牙齿残根、残冠或不合适的假牙等刺激,也可能导致导管阻塞。

3.口腔卫生不良:口腔卫生差可能导致细菌感染,引发黏液腺导管炎症,进而导致导管阻塞或破裂。

4.其他因素:部分人黏液腺导管较细或位置特殊,容易发生阻塞或破裂。

三、黏液腺囊肿怎么治疗呢?

1.先观察:要是囊肿很小,也没给你带来什么不舒服,比如不疼、不影响吃饭说话,那就可以不用着急治疗,先观察一段时间,有一部分囊肿会自己慢慢消失。

2.手术治疗:如果囊肿比较大,或者总是反复出现,那最好的办法就是做手术切除。手术的时候,除了把囊肿切除,医生还会把能看到的残余小唾液腺腺体也一起摘除,这样能降低囊肿复发的可能性。一般来说,这种手术在门诊进行局部麻醉就能治疗,不需住院,观察之后就能回家。不过,如果小朋友得了黏液囊肿,没办法乖乖配合门诊手术,那就可能需要住院,在全身麻醉下进行手术,或者等孩子大一点能配合了,再进行手术。

四、如何预防黏液腺囊肿?

想预防黏液腺囊肿,做好下面这些事就对啦:

1.改掉不良习惯:咬嘴唇、咬笔杆、吮吸手指这些习惯,不仅不好看,还可能让口腔受伤,赶紧改掉。

2.注意饮食:吃饭时别着急,少吃鱼骨头、坚果壳这类尖锐、生硬的食物,别划伤口腔。同时要注意饮食均衡,多吃蔬菜水果。

3.保持口腔清洁:早晚认真刷牙,饭后记得漱口,把口腔里的食物残渣清理干净,不给细菌留机会。

4.运动防护:打球、跑步的时候,戴上护齿套、头盔这些装备,保护好口腔,避免受伤。

5.多喝水、吃酸果:养成多喝水的好习惯,让口腔保持湿润。还可以适当吃点山楂、橙子这类酸性水果,刺激唾液分泌,帮助清洁口腔。

来源: 温州市护理学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