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12米厚土层压顶,地下储油罐如何避免变形渗漏?河南工业大学团队在《结构与土木工程前沿》发布创新成果,其研发的内衬钢板混凝土复合储罐群(UGTs),在杭州仁和粮库实测中抗压强度提升3倍,土地利用率增加37%,为全球粮油仓储业提供“刚柔并济”新方案。

从“单罐孤岛”到“四罐联体”:土地利用率飙升的秘密
传统地下储油罐多为独立单罐,相邻罐体间距需预留设备通道,导致30%土地闲置。研究团队首创四罐联体设计,将四个圆柱形储罐通过星形结构连接,形成“魔方式”受力网络。数值模拟显示,联体结构使连接处土压力峰值降低42%,罐壁混凝土厚度从200毫米减至150毫米仍满足稳定性要求。论文比喻:“这如同用共享骨架分摊压力,每个储罐都能‘借力打力’。”

“防弹背心”结构:误差率堪比芯片制造
核心技术藏在复合罐壁中。内层采用0.5-4厘米厚钢板作为“骨架”,外层浇筑混凝土形成“肌肉”,二者通过焊接栓钉紧密咬合。全尺寸测试显示,这种“三明治”结构使罐壁抗弯刚度达到传统设计的3.2倍,在12米填土压力下最大变形仅6毫米,相当于人类头发直径的1/10。更关键的是,数值模拟与实测数据误差率仅7.7%,精度堪比光刻机对准级别。

极端压力测试:12米土层下“毫发无伤”
研究设置三重极限验证:输入Imperial Valley、El-Centro、Taft三种地质模型,填土高度从3.2米阶梯加压至12米。在0.4g(相当于烈度9度)极端工况下,罐壁混凝土应力峰值稳定在28MPa安全阈值内,仅为材料极限强度的35%。但数据揭示短板——当填土超过12米时,连接处应力集中度上升15%,团队建议通过环形加强筋应对,如同“给桥梁铰链加装防磨垫”。

绿色仓储革命:每万吨省钢200吨
相较于全钢储罐,复合结构可减少钢材用量23%。以5万吨级储罐群为例,新技术节省钢材1000吨,减少碳排放1500吨,相当于33辆燃油卡车年排放量。目前该技术已在河南某储备库落地,建设周期从30个月压缩至18个月,且罐群密封性通过1.2倍设计水压测试,渗透系数低至1×10⁻¹¹米/秒,比国标严格10倍。

正如论文所述:“当钢板与混凝土学会‘交响共舞’,地下仓储将真正实现零渗漏时代。”这项技术不仅攻克粮油安全存储难题,更为液化天然气地下库、战略物资储备等场景提供了高性价比解决方案。

来源: FrontClVI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