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们去爬长城,总少不了到詹天佑纪念馆瞻仰“中国铁路之父”詹天佑。

坐落于八达岭长城风景区内、中国人自己勘测、设计、施工和运营管理的第一条国有干线铁路——京张铁路八达岭隧道之上的詹天佑纪念馆是为纪念中华民族铁路事业的奠基人、杰出的爱国工程师詹天佑所建的一座专题纪念馆。该馆由共和国开国上将、全国政协原副主席、原铁道部老部长吕正操亲自选址筹建,1987年建成开馆。

詹天佑纪念馆建筑面积2800平方米,陈列面积1850平方米,展览内容分为“詹天佑与京张铁路”“走进中国智能高速铁路新标杆——京张高铁”两部分,跨越百年时空,生动展现了中国铁路从1909年詹天佑独立主持修建的京张铁路,到2019建成我国首条智能化高铁线路——京张高铁的壮丽征程。展览完整勾勒出中国铁路人敢为人先、自强不息、百年逐梦的时代壮歌。

一枚耶鲁大学颁发的金质奖章

进入展厅,展柜中一枚沉甸甸的金质奖章耀眼夺目。奖章宽2.1厘米,高1.7厘米,0.002千克,小巧玲珑、构思巧妙、造型别致,由四个三角形穿插构成,应用了刻花、浮雕、镂空等多种工艺。奖章下方标有“YALE”字样,即美国耶鲁大学(Yale University)月亮、星星图案以及字母“AX”(数学系代码)。

奖章是耶鲁大学颁发给詹天佑的,以嘉奖他在耶鲁大学学习期间数学成绩连续两年取得第一名。这枚跨越重洋的奖章,既见证了詹天佑的勤奋刻苦,也他立志报国信念的充分体现。优异的成绩、丰富的学识为他后期筑路报国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滦河大桥打响中国铁路自主第一枪

继续向前,一段关于气压沉箱法的视频动画,引领我们穿越回19世纪90年代。彼时,我国工程技术领域人才稀缺,铁路建设舞台几乎全被外国工程师占据,中国工程师难以涉足核心岗位。

然而,滦河铁路大桥的建设如同一道曙光,穿透了长久以来的阴霾。

1890年,清政府为加强东北边防,决定修建关内外铁路(今京沈铁路),滦河大桥是其中的关键工程。滦河水流湍急,河床泥沙深厚,夏季洪水泛滥时河面宽度可达600米,施工难度极大。英国总工程师最初聘请英、日等国专家承建,但因技术失误和地质条件复杂均告失败。

32岁的詹天佑临危受命,接手工期紧迫的滦河大桥工程。他通过实地勘察,发现外国工程师选址不当,并重新选定桥址,采用“压气沉箱法”技术,成功解决桥墩基础施工难题。

在施工中,他还创新使用俄国长松木加固地基,就地取材以节省成本,并借助民间“万年牢”秘方(含熟石灰、糯米浆等)粘合桥墩石材,确保了桥墩的稳固性。

最终,滦河铁路大桥于1894年2月竣工,全长670.6米,共17孔钢梁,是中国当时最大的单线铁路桥。它宛如一条银色巨龙,横跨在滦河两岸。

这一壮举使詹天佑声名鹊起,英国土木工程师学会吸纳他为会员,这是该学会首位中国籍会员。

滦河铁路大桥的成功修建,彰显了詹天佑扎实的专业能力与过人的勇气和智慧。这座工程奇迹如同一记响亮的耳光,打在那些傲慢自大、轻视中国工程师的外国人脸上,它向全世界证明了中国工程师的实力——外国工程师未能完成的任务,我们中国人却圆满达成。这一里程碑式的成就,无疑为中国工程技术领域注入了强大的动力,极大地振奋了中国工程师的自信心。

从京张铁路到京张高铁

詹天佑纪念馆中最令人感动的展陈,无疑是聚焦詹天佑引领国人独立自主修建第一条铁路——京张铁路的传奇故事。

展厅内,精心布置的京张铁路选线沙盘模型、八达岭隧道掘进复原场景等,生动直观地展现了这一工程所面临的巨大挑战与艰辛。

选线沙盘模型以1:2000比例还原了军都山复杂地形,直观呈现詹天佑勘测的3条选线方案。观众通过对比,就能明白最终路线方案是开挖隧道最短、架设桥梁最少、铺设铁轨长度适中的路线。

沙盘还通过动态灯光标注詹天佑最终选择的“人”字形折返线,配合投影动画展示列车推挽运行原理,即依靠更换车头的方法巧妙地解决火车爬坡难题背后的秘密,凸显詹天佑“以空间换坡度”的巧思。

除沙盘模型外,纪念馆还使用场景复原模型展示八达岭隧道开挖工程,用示意图展示八达岭隧道采用“中部竖井法”提升开挖进度,彰显詹天佑因地制宜、注重效率的工作思路。模型旁辅以设计图纸和测绘工具,观众对照展品和文物便可体会在当时的艰苦条件下,詹天佑攻坚克难、自立自强、勤奋敬业的工作作风。

作为我国第一条独立自主设计和修建的铁路,京张铁路修建了4年,于1909年竣工,比原计划提前了2年,狠狠回击了帝国主义对我国“不借助国外技术难以修成京张铁路”的嘲讽。

步入纪念馆二楼,时空的张力扑面而来:一侧是110年前时速35公里的京张铁路,另一侧是时速350公里的智能化京张高铁。两条京张线路,横跨了110年的漫长时光,是中国铁路发展历程的见证。中国正以引领者的姿态,翻开世界智能高铁发展的新篇章。

来源: 孙志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