脑卒中俗称“中风”,发病急、致残致死率高,无论是急性期急救,还是漫长的康复期护理,每个环节都关乎患者的生命质量。当身边有人突发脑卒中,正确的急性期急救能为患者争取宝贵的治疗时间;而进入康复期后,科学的训练与护理,则是帮助患者恢复身体功能、回归正常生活的关键。掌握脑卒中患者不同阶段的护理要点,是每个家庭都应具备的健康知识。
争分夺秒:脑卒中急性期急救要点
脑卒中分为缺血性脑卒中和出血性脑卒中,前者即常见的脑梗死,后者以脑出血为主。无论哪种类型,发病后的4.5 - 6 小时是黄金救治时间,快速识别与正确处理至关重要。
快速识别症状:牢记“中风 120” 口诀,“1” 代表 “看到 1 张不对称的脸”,观察患者是否存在口角歪斜;“2” 代表 “两只手臂是否出现单侧无力”,让患者平举双臂,若一侧手臂无法抬起或下垂,需高度警惕;“0” 代表 “聆听讲话是否清晰”,若患者言语不清、表达困难,应立即怀疑脑卒中。此外,突然的剧烈头痛、眩晕、呕吐、意识障碍等,也是脑卒中的典型症状。
紧急处理措施:一旦怀疑脑卒中,应立刻拨打120 急救电话,同时让患者保持安静,避免随意搬动。若患者意识清醒,可使其仰卧,头肩部稍垫高,头偏向一侧,防止呕吐物误吸;若患者意识丧失,需注意保持呼吸道通畅,解开衣领和腰带,取出假牙,清除口腔内异物。在等待急救人员期间,密切观察患者的呼吸、脉搏、血压等生命体征,不要给患者喂食、喂水或服用药物。
及时送医治疗:将患者送往有脑卒中救治能力的医院,配合医生进行头颅CT、MRI 等检查,以明确诊断,并尽快接受溶栓、取栓或手术等针对性治疗。
循序渐进:康复期训练与护理重点
度过急性期后,患者进入漫长的康复期。康复训练应尽早开始,一般在病情稳定后的48 - 72 小时即可启动,且遵循循序渐进、个性化的原则。
肢体功能训练:从卧床期的被动活动开始,家属或护理人员帮助患者进行关节屈伸、旋转、按摩等,防止肌肉萎缩和关节僵硬;随着病情好转,鼓励患者进行主动运动,如翻身、坐起、床边站立,逐步过渡到借助辅助工具行走。对于存在肢体偏瘫的患者,要注意保持正确的肢体摆放姿势,避免关节畸形。
语言功能训练:对于失语或言语障碍的患者,根据其语言障碍程度,制定个性化训练方案。从简单的发音训练(如“啊”“哦”)、跟读词语,到看图说话、交流对话,逐步恢复语言表达和理解能力。训练过程中要有耐心,多鼓励患者开口尝试。
吞咽功能训练:通过吞咽造影等检查评估患者吞咽功能后,进行针对性训练。如进行空吞咽、冰刺激训练(用冰棉签刺激软腭、舌根等部位),增强吞咽反射;对于轻度吞咽困难患者,可调整食物质地,从糊状食物逐渐过渡到正常饮食,进食时要注意速度和量,避免呛咳。
心理护理:脑卒中患者常因身体功能障碍出现焦虑、抑郁等负面情绪,影响康复积极性。家属要多与患者沟通,给予关心和鼓励,帮助其树立康复信心;也可鼓励患者参加病友交流会,分享康复经验,互相支持。
并发症预防:长期卧床的患者易出现压疮、肺部感染、深静脉血栓等并发症。护理时要定时为患者翻身、拍背,保持皮肤清洁干燥;指导患者进行呼吸训练,预防肺部感染;必要时可使用弹力袜、气压治疗等,预防深静脉血栓。
脑卒中的护理是一场持久战,急性期的正确急救为生命争取生机,康复期的科学训练与精心护理则决定患者未来的生活质量。家属和护理人员只有充分了解各阶段护理要点,耐心、细心地陪伴患者,才能帮助他们最大程度地恢复身体功能,重新拥抱美好生活。
来源: 医药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