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疗废水中的抗生素如何“一键清除”?传统方法效率低、易泄漏金属,天津大学团队在《Engineering》发布突破性成果:通过精确控制铜原子在MXene材料(一种类石墨烯二维材料)上的排列模式,使过硫酸盐(PMS)激活效率提升近5倍,磺胺甲恶唑(SMX,常见抗生素)降解率高达97.3%。这项技术如同为水处理装上“分子开关”,60分钟内即可将有毒废水净化至安全标准。

“原子乐高”黑科技:铜团簇成降解效率倍增器
研究团队采用原子层沉积技术(ALD),像“纳米级3D打印机”般在MXene表面精准铺设铜原子,形成单原子、团簇和薄膜三种结构。实验发现,团簇结构(C-Cu-MXene)对PMS的吸附能达-5.435电子伏特,远超单原子模式(-4.236),相当于用磁铁“锁死”氧化剂分子。这种“抱团作战”模式使SMX降解速率飙升至0.0485 min⁻¹,是传统薄膜结构的5.9倍,60分钟内污染物去除率超99%。论文比喻:“当铜原子从‘单打独斗’变为‘团队作战’,氧化反应就像按下快进键。”

电子转移“涡轮增压”:氧化剂利用率突破61%
秘密藏在电子流动中。密度泛函理论(DFT)计算显示,团簇铜与PMS分子间的电子转移量达1.056电子伏特,比单原子结构高14%。这如同给PMS装上“分子剪刀”,将其O-O键从1.332埃拉伸至1.476埃,轻松切断产生强氧化剂硫酸根自由基(SO₄·⁻)。数据表明,团簇系统SO₄·⁻浓度比单原子体系高3个数量级,贡献97.3%降解效能,氧化剂利用率提升至61%,远超行业平均水平。

从“毒水”到清流:毒性中间体减少35%
技术突破不止于速度,更在于安全。液相色谱-质谱(LC-MS)追踪显示,团簇催化剂将SMX分解为12种中间产物,其中P6等4种为独有低毒物质。对比实验发现,团簇系统产生的有毒中间体数量比薄膜结构少35%,60分钟内总有机碳(TOC)去除率达55.6%,接近彻底矿化。论文警示:若采用传统催化剂,SMX降解可能生成致癌物硝基化合物,而新技术将发育毒性值从0.85降至0。

技术边界预警:强酸强碱环境易“罢工”
研究同时揭示局限:当水体pH值低于5或高于9时,降解效率分别骤降至49.8%和34.5%。这如同“净水器遭遇极端天气”,需通过预处理调节水质。此外,5次循环使用后,团簇铜含量从0.26%衰减至0.15%,存在微量金属泄漏风险。团队正联合企业开发稀土元素稳定技术,目标将催化剂成本控制在活性炭体系的1.3倍内。

目前,该技术已在深圳某污水处理厂启动中试,每日可处理抗生素废水50吨。项目负责人透露,未来计划构建“智能催化网格”,通过物联网实时调控铜原子分布模式,应对不同水质场景。正如论文结语所言:“当每个金属原子都成为精准的‘分子手术刀’,水处理将迈入原子经济新时代。”

来源: Engineer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