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院废水中的抗生素残留如何高效清除?传统方法存在二次污染风险,天津大学团队在《Engineering》发表的最新研究给出新答案:通过精准调控铜原子在MXene材料(一种二维金属碳化物)上的分布模式,首次实现过硫酸盐(PMS)激活效率提升近6倍,磺胺甲恶唑(SMX,常见抗生素)降解率高达97.3%。这项“原子级操控”技术,为水处理行业按下“精准治污”加速键。
从“单兵作战”到“团队协作”:铜原子排列决定净水效率
传统水处理催化剂常面临金属泄漏、活性位点利用率低的难题。研究团队采用原子层沉积技术(ALD),像“纳米级3D打印机”一样,在MXene材料表面精准锚定铜原子,制备出单原子、团簇和薄膜三种分布模式。实验显示,团簇结构(C-Cu-MXene)对PMS的吸附能(-5.435电子伏特)远超单原子(-4.236)和薄膜结构(-3.548),如同磁铁般牢牢锁住氧化剂分子。这种“抱团作战”模式使SMX降解速率达0.0485 min⁻¹,是薄膜结构的近6倍,60分钟内污染物去除率超过99%。
解密“原子指挥棒”:氧化剂利用率提升61%
团簇结构的秘密藏在电子转移中。密度泛函理论(DFT)计算显示,团簇铜与PMS分子间的电子转移量达1.056电子伏特,比单原子模式高出14%。这相当于给PMS装上“分子剪刀”,将原本稳定的O-O键从1.332埃拉伸至1.476埃,轻松切断产生硫酸根自由基(SO₄·⁻)。实验数据表明,团簇结构系统中SO₄·⁻稳态浓度比单原子体系高1-3个数量级,贡献了97.3%的降解效能,氧化剂利用率提升至61%,远超传统催化剂。
毒性“瘦身计划”:降解产物危害降低85%
技术突破不仅在于效率,更在于安全性。研究团队通过液相色谱-质谱(LC-MS)追踪发现,团簇催化剂将SMX分解为12种中间产物,其中4种为独有低毒物质。例如,P6产物的发育毒性值从原药的0.85降至0,生物富集系数降低90%。对比实验显示,团簇系统产生的有毒中间体数量比薄膜结构减少35%,60分钟内总有机碳(TOC)去除率达55.6%,接近彻底矿化。
极端环境“掉链子”?团队预警技术边界
尽管性能卓越,研究也揭示局限:当水体pH值低于5或高于9时,降解效率分别下降至49.8%和34.5%。这如同“智能净水器在强酸强碱环境中突然失灵”,需通过预处理调节水质。此外,多次循环使用后,团簇结构铜含量会从0.26%衰减至0.15%,存在微量金属泄漏风险。团队建议未来研发中引入稀土元素稳定结构,或开发磁性回收技术。
目前,该成果已与深圳环保企业合作中试,目标将催化剂成本控制在现有活性炭体系的1.5倍内。论文通讯作者程占军教授表示:“当每一克催化剂都能‘指哪打哪’,污水处理厂或可缩减药剂投加量60%。”随着“精准催化”技术迭代,未来城市废水处理或迎来从“粗放消杀”到“分子手术”的范式变革。
来源: Engineer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