烈日暴晒下运动,衣服竟能自主发电并预警紫外线伤害?东华大学团队在《Engineering》发布的新型热电纺织材料,让衣服变身“贴身能源站+健康哨兵”。这种布料透气性超600毫米/秒,拉伸率达120%,不仅能将体感温差转化为电能,还能通过特殊纳米涂层实现“智能降温”,相关技术已在我国某运动品牌实现量产应用。
“三层冰丝”结构:把阳光变成空调能量
传统防晒衣依赖厚重涂层牺牲透气性,该团队独创“三明治”结构:底层棉质针织基底植入碳纳米管(CNT)导电网络,中层覆盖聚乙烯氧化物(PEO)纳米纤维膜反射90%紫外线,表层复合热电材料实现温差发电(如图2a)。测试显示,在35℃户外环境中,穿着该材料的志愿者体表温度较普通运动服低4.2℃,同时每平方厘米布料可稳定输出0.15毫瓦电能,足够驱动心率监测模块。
呼吸监测“零功耗”:口罩秒变睡眠守护者
研究团队将8组热电布料缝入口罩内侧,利用呼气/吸气温差产生0.8-1.2毫伏信号波动。当佩戴者呼吸暂停超过20秒,手机APP立即触发警报(如图3g)。临床试验中,系统对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的识别准确率达92.3%,误报率仅3.8%。更巧妙的是,布料遇汗水导电性提升12%,可同步监测运动强度,如同“会呼吸的电力地图”。
运动员的“隐形防护网”:极端天气也不掉链子
针对户外运动复杂环境,团队开发“信号解耦算法”:利用布料横向拉伸电阻稳定的特性(波动<5%),结合纵向拉伸时热电信号骤降60%的规律,成功区分肢体动作与阳光干扰。在马拉松实测中,智能运动衣连续工作8小时无充电,精准记录跑者步频、体温等12项数据,误差率低于2.5%。即便遭遇暴雨,纳米纤维膜的疏水特性仍能维持80%基础功能。
未来挑战:从“单兵作战”到“城市传感网”
研究指出局限:当环境温差低于1.5℃时,发电效率下降40%;布料在零下10℃环境中柔性降低30%。这如同“手机低温关机”,需材料改性突破温度阈值。目前,团队正联合气象部门推进“织物传感节点计划”,拟将百万件智能衣物连接为城市级环境监测网络,实时捕捉热岛效应、紫外线强度等数据。
正如论文通讯作者王利明教授所言:“当每件衣服都成为环境传感器,人类将拥有感知世界的‘第二层皮肤’。”这项突破不仅重新定义可穿戴设备,更为碳中和目标提供全新解决方案——毕竟,14亿件衣服的集体发电量,或许能点亮下一个绿色能源时代。
来源: Engineer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