汗水浸透的运动服能发电?户外暴晒的衣服还能预警极端天气?东华大学科研团队在《Engineering》发表的最新成果,让科幻场景走进现实。他们开发的柔性热电纺织材料,透气性超过600毫米/秒,拉伸率达120%,能通过人体与环境温差自主发电,并实时监测呼吸、运动甚至阳光强度,为可穿戴设备按下“去电池化”加速键。

给布料穿“导电外衣”:温差发电破解供电难题
传统智能手环、健康监测仪依赖笨重电池或频繁充电,极大限制穿戴舒适性。研究团队另辟蹊径,利用碳纳米管(CNT)和导电高分子材料,通过浸渍法给棉质针织布料穿上“导电外衣”——用PEDOT:PSS溶液制备p型热电层,油胺修饰形成n型热电层。这种“织物半导体”能将人体与环境温差直接转化为电能,如同“布料版温差发电机”。实验显示,佩戴于手腕时,布料在3℃温差下可稳定输出1.17毫伏电压,足够驱动呼吸监测传感器。

手机APP秒变健康管家:从呼吸异常到高温预警
研究团队将8组热电布料串联,集成蓝牙模块制成无线传感系统。当布料缝入口罩内侧,呼气时鼻端温度上升产生0.8毫伏信号,吸气时归零,通过手机APP生成呼吸曲线(如图3f)。测试中,系统成功捕捉呼吸暂停的60秒“信号黑洞”,为睡眠呼吸暂停预警提供可能。更巧妙的是,布料表面覆盖的聚乙烯氧化物(PEO)纳米纤维膜,可反射90%阳光并增强辐射散热,使穿戴者在烈日下保持体感凉爽,同时通过温差变化实时测算光照强度,在APP生成紫外线风险提示。

运动员的“隐形教练”:抗干扰技术破解户外监测困局
户外运动中,肢体拉伸与阳光照射产生的信号常互相干扰。团队利用针织布料力学各向异性特性——横向拉伸时电阻稳定,纵向拉伸时电阻骤降——设计出“信号解耦算法”。将布料缝入篮球运动员护腕后,系统成功区分手腕弯曲动作与阳光照射的影响,精准记录运球次数(如图5e)。实验数据显示,横向拉伸50%时电阻波动小于5%,而纵向拉伸50%时电阻下降超60%,这种“智能筛网”效应使动作捕捉误差低于3%。

未来挑战:极端天气下的“感官失灵”
尽管技术突破显著,研究指出局限:当阳光强度超过2200W/m²(相当于上海盛夏正午)时,系统监测误差上升12%;布料在暴雨环境中因纤维吸水导致导电性骤降。这如同“智能手表遇水失灵”,仍需材料科学与环境工程的协同攻关。目前,该技术已在我国某运动品牌智能服装中试点,团队正联合气象部门开发“分布式织物传感网络”,目标是将千万件智能衣物变为城市级环境监测节点。

正如论文所述:“当每一针棉线都能感知世界,可穿戴技术将重新定义人机交互的边界。”这项突破不仅让衣物变身“贴身健康管家”,更为零功耗物联网打开新可能。

来源: Engineer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