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蚕可以具有天然彩色蚕茧,通常是直接从桑叶中获取天然色素物质,极少数是体内合成(如部分绿茧),并非染色。彩色蚕茧的形成,通常是分两步走:第一步,蚕吸收桑叶中天然色素物质到体液;第二步,再将体液中的色素物质转移到丝腺,随后蚕吐出的蚕丝会出现颜色。两步缺一不可,例如白血基因➕黄茧基因的蚕通常只是白茧,而黄血基因➕黄茧基因的蚕通常是黄茧。

绿茧其实是黄绿色,至于为何被叫做绿茧,只因存在更黄的黄茧,这是两类不同的茧色;常见彩茧中,红茧的成因较复杂,杂交后通常会受到黄茧基因影响而导致茧色不够红;除常见黄、红、绿三色蚕茧外,蚕茧还有肉黄、橘黄、内层黄、蒿青、淡银色等渐变色,相互杂交会出现更多分化,但应该不会出现紫色和蓝色。

这些彩茧蚕种在古代就已经存在,不是用什么高深的基因技术培育的。有人会说:啊我明白了,绿茧是叶绿素的颜色。不是这样的,蚕不能吸收叶绿素,绿茧是其他天然物质的颜色。

蚕儿能够结天然蚕茧,必须要具有结彩茧的基因,简单来讲,黄茧含叶黄素类物质,绿茧含黄酮类物质,而红茧含胡萝卜素类物质。这些色素物质通常来自天然桑叶,所以彩色蚕茧的色素是天然的,不同茧色基因的蚕可以选择不同的色素进入蚕丝,因而形成不同颜色的蚕茧。如果没有任何色素进入蚕丝,就是白茧。

被驯化的家蚕的祖先——古代野蚕也许是黄色的蚕茧,这一点大概可以通过现代野蚕一探究竟,这似乎也验证里最原始的蚕茧颜色并不是白色的,而是彩色的。

茧色成因过于复杂,修饰基因不计其数,难以详述,可以参考以下由蚕友旭日提供的茧色杂交公式:

通常红茧>黄茧>绿茧>白茧

红茧✖️黄茧=红茧和橙色

红茧✖️绿茧=红茧

红茧✖️白茧=红茧和淡红

黄茧✖️绿茧=黄茧

黄茧✖️白茧=黄茧

绿茧✖️白茧=淡绿茧

绿茧对黄茧隐性上位,同一条蚕,绿茧基因纯合,黄茧基因杂合,结的茧为绿茧。

茧色基因过于复杂,某些情况会与上面公式相悖,例如倾心育蚕确有黄血抑制基因品种,杂交之后第一代全为白茧,就是那个极端个体能破9厘米的“八个大爷”(仅限杂交F1),所以以上内容仅供参考。

蚕茧可以具有天然茧色,但通常难以稳定保留,无法直接用来抽丝制衣。因此,我们通常见到的蚕都是白色蚕茧,就像白纸一样,后期可以进行印染,这就是华丽的丝绸。

大众可能会见到紫色和蓝色蚕茧,这些均不是天然茧色,而是后期染色,如丝绸印染工艺。也有人会给蚕儿添食色素、染料,于是蚕儿不仅茧色发生变化,就连原本的青白色的身体也染成了色素的颜色,而真正的天然彩茧蚕,不需要进食色素就可以吐出彩色的蚕丝。

来源: 公众号:倾心育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