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动物园研学活动探讨
钟灵 田小芳 杨怡 殷毓中 邹琳 廖辉 匡高翔 熊江 李平 张秀峰
(重庆动物园,重庆,400050)

摘 要
科普教育是城市动物园的一项重要职能,其中的科普研学活动是面向学生开展的科学知识、科学精神和科学技术成果的普及性教育,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在学生素质教育中占有极为重要的地位。科普研学资源包是科普教育的知识支撑。传统的动物园科普教育以应季性的科普活动、展览展示为主,缺少系统性且受时间限制。本研究以大熊猫、华南虎、亚洲象、金丝猴、豹猫为项目动物,针对幼儿园和中小学生年龄段受众需求开发研学课程。完成了大熊猫、华南虎、亚洲象、川金丝猴、豹猫5种动物的研学资源包,包括科普课件、教案、自然课堂、现场讲解、破冰游戏和导览线路等。本研究探讨科普教育与研学活动的融合,作为动物园保护教育工作的扩展,有效地促进了研学教育的普及性、趣味性和规范化,并助力学校双减提质增效。
关键词:动物园;科普教育;研学活动;助力双减
Abstract:Science popularization education is an important function of urban zoos, and the science popularization research activities are popular science education that is out for students to popularize scientific knowledge, scientific spirit, and scientific and technological achievements. It is conducive to cultivating students' innovative spirit and practical ability and occupies an extremely important position in students' quality education. The science popularization research resource package is the knowledge support of science popularization education. Traditional zoo science is based on seasonal science popularization activities and exhibitions, lacking systematicness and being limited by time. This study takes giant pandas, South China tigers, Asian elephants snub-nosed monkeys, and leopard cats as project animals, and develops research courses according to the needs of the age group of kindergarten and primary school students The science popularization resource package for the five animals, including scientific and popular science courseware, lesson plans, natural classrooms, on-site explanations, ice-breaking, and guide routes, has been completed. This study explores the integration of science popularization education and research activities as an expansion of the zoo's conservation education work effectively promoting the popularity, interest, and standardization of research education, and contributing to the school's double reduction and quality improvement.
Keyword: Zoo; Science education; Research activities; Boost Double Reduction

1绪论
科普教育是面向公众开展的科学知识、科学精神和科学技术成果的普及性教育,有利于培养青少年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在素质教育中占有极为重要的地位。随着学校双减政策研学课程的设置,近年来,到动物园开展研学活动的市区及相邻省市的中小学校师生团队和幼儿园亲子团队逐渐递增,科普研学受众队伍日趋壮大,这对动物园科普科教职能提出新的挑战。探讨科普教育与研学活动的有效结合,开发针对学生系统性的研学活动资源包提上议事日程。
1.1 研究背景
动物园位于重庆主城西郊,始建于1953年,占地43.5hm2,园区现展出野生动物230余种4000余只(头),是全国科普教育基地和重庆市首批校外科普特色基地,是公众打卡动物园,了解野生动物,进行科普宣传、科学研究和休闲娱乐的重要场所,是重庆市区和相邻省市学生们开展野生动物科普研学旅行的首选地之一。动物园1988年正式设置科技教育科。现有10名科普专职人员,汇聚了包括美术设计、摄影、英语、信息技术、野生动物保护等专业科普科教技术人才,履行着动物园日常保护教育和科普展教工作。
1.2 科普活动
在科技活动周、国家法定节假日、动物主题日、重点动物生日等时间节点,面向公众开展多形式的保护教育活动。如“爱鸟周”活动,“探秘动物园”活动等,以活动招募“引进来”的方式,让受众亲临体验,唤起公众探索野生动物世界的热情,达到科教宣传的目的。为扩大科普受众,动物园还“走出去”,开辟多领域保护教育活动。科普讲堂进社区进校园,将范围扩大到主城社区。科普班车、科普大篷车进区县,将项目动物和展教设施带到边远区县,让偏远山区师生们近距离接触野生动物,达到保护教育的目的[1]。
1.3 科教成果
近年来,我园科普工作得到公众广泛好评。2018年“科普大篷车进区县”活动,被中国动物园协会评为“公众教育最佳范例”。2019年“重庆动物园全国科普日活动”被评为“全国科普日优秀活动”。 2019年“全国科技活动周重大示范活动”获得“表现优异”科普活动。2022年重庆动物园被评为“熊猫中国.公益万里”活动优秀组织单位。2023年“重庆动物园野生动物保护科普宣传活动”获得“重庆市全国科普日优秀活动”,重庆动物园获得“全国科普日优秀组织单位”等表彰。
1.4 研学资源开发意义
作为保护教育基地,动物园承担着对公众进行科学普及教育、传播科学精神、培养科学素养、建设社会生态文明的社会责任[2]。动物园有野生动植物科普教育的资源优势,是学生们科普研学旅行的好场所。传统的动物园科普活动多以应季性的科普活动、宣传展览展示的形式开展,缺少系统性的不受时间限制的普及性教育。近年来,随着教育部双减政策的实施,学校倡导减负,到动物园开展研学旅行活动的受众增加,中国动物园行业协会号召动物园开发系统性研学活动,以此规范行业保护教育活动和提升行业影响力。重庆动物园总结近年来保护教育活动经验,针对不同年龄段受众开发多时长的研学活动,作为应季性活动的补充,方便受众选择参与。
2 研学资源包设计
2.1 物种资源包
以大熊猫、华南虎、亚洲象、川金丝猴、豹猫5个重点动物物种为项目动物开发的资源包,内容包括物种知识小档案、课件、教案、自然课堂、现场讲解、导览线路、破冰游戏等。
2.1.1 物种知识小档案
包括动物的形态特征、生活习性、采食特征、栖息环境、繁殖方式、种群现状等物种基础知识,它是资源包课件、教案、自然课堂、现场讲解撰写知识点的重要参考资料,可在https://www.inaturalist.org/taxa上查询下载。如搜索“大熊猫”,就有物种信息、分类学、饮食习惯、繁衍、寿命记录、利用与保护、近年发展、流行元素、中国大陆赠送与租借历史等信息,根据这些信息,编辑成物种知识小档案科普素材。
2.1.2 科普课件
以大熊猫、华南虎、川金丝猴、亚洲象、豹猫为项目动物开发科普课件,让学生深入了解其外貌特征、栖息环境、采食特点、保护现状等,引导他们爱护野生动物(表1)。
动物科普课件,把对于学生来说比较专业、深奥的知识,通过浅显易懂、容易接受的方式,以更加生动形象地展示出来。文字精练、穿插图片和视频,达到方便授课、学生易懂的目的。
表1 课件名称及内容
物种名称课件名称课件内容
大熊猫大熊猫伴我五十余载动物园简介、小熊猫的区别、数量普查、饲料与营养、动物园繁育情况、行为训练、场馆丰容、保护教育活动。
华南虎濒危的中国“大猫咪”中国特有虎种、万兽之王、虎亚种、野外功能性灭绝、存活数量、动物园繁育保护现状。
川金丝猴川金丝猴蓝色面部、鼻孔上翘、金黄长毛、嘴角瘤状突起、亚种、野外分布、天敌、保护等级、园内饲养情况、食物种类、保护措施。
亚洲象认识亚洲象初见亚洲象、PK非洲象、象皮、象牙、象耳、形态特征、象鼻、象牙、象耳、食物、食量、栖息环境、生态作用、国内分布、社群规模、致危因素等。
豹猫豹猫外形特征、生活习性、分布范围、生长繁殖、亚种分化、保护措施等。

2.1.3 科普教案
围绕大熊猫、华南虎、川金丝猴、亚洲象、豹猫项目动物开发适合科普教员授课和学生易于吸收的科普教案。内容以课堂互动讨论和学堂总结的方式,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让学生们在轻松愉悦的氛围中了解野生动物物种保护知识(表2)。
表2 《科普教案》课堂辅助教具及相似物种
名称教具相近物种科普比较
大熊猫电脑、投影仪小熊猫外形、毛色、食物
华南虎电脑、投影仪孟加拉虎、东北虎斑纹、分布、濒危程度
川金丝猴电脑、投影仪猕猴等灵长类动物外形、分布、食物
亚洲象电脑、投影仪非洲象外形、分布、社群关系
豹猫电脑、投影仪金猫、云豹斑纹、分布、圈养数量

2.1.4科普要点
为了避免资源包内容大而全,物种知识科普课件需突出重点,抓主要的有差异性的物种知识进行科普(表3)。
表3 《科普课件》重点普及知识点
物种科普要点
大熊猫中国特有、国宝、黑白色、食肉目、主食竹、国家一级保护动物
华南虎中国特有、野外功能性灭绝、独居、肉食性、国家一级保护动物
金丝猴中国特有、灵长目、杂食性、群居、国家一级保护动物
亚洲象本土物种、草食性、亚洲大陆现存最大动物、国家一级保护动物
豹猫本土物种、肉食性、地栖生活、夜行性、国家三有保护动物

2.1.5 定点讲解词
为方便重点动物场馆开展科普定点讲解,本项目撰写出大熊猫、华南虎、金丝猴、亚洲象、豹猫科普讲解词,在节假日或周末,供保育员讲解时参考。结合饲养管理中与动物互动的趣事分享,提升游客的游园满意度。
2.1.6 主题活动
根据大熊猫、华南虎、金丝猴、亚洲象、豹猫动物物种生活习性或采食特点或外形特征,设计其特色室外主题活动(表4)。
表4 室外主题活动目的

活动名称项目动物科普重点目的
画出你心中喜爱的大熊猫大熊猫外形特征培养爱心耐心
老虎大比拼活动华南虎外形特征增强辨别力
栖息地破碎化游戏金丝猴采食习性锻炼反应力
制作无棕榈手动皂亚洲象野外分布增强动手能力
小芳家里的神秘客人手偶剧豹猫人与动物和谐共生培养团队精神
2.2 人员培训
动物园专职(兼职)科普人员,通过外派学习培训和园内实践相结合的方式,提升科普技能,促进研学活动的更高质量的开展(表5)。
表5 科普团队培训情况(专职人员)
姓名外派培训园内实践学时(d)
AACT课程+科普教育+科普标识标牌+科普展览+文创产品开发+科普活动策划活动组织+活动策划+科普带队110
B科普教育+科普标识标牌+科普展览+文创产品开发+科普长廊设计活动组织+活动策划+科普带队+简报撰写+微信推文撰写105
C科普宣传+文创产品开发摄像+撰写简报+视频编辑+方案撰写30
D科普长廊设计+文创产品开发+科普教育+科普标识标牌+科普展览活动策划+撰写简报+科普带队+方案撰写+撰写微信推文50
E科普摄影与实战+文创产品开发+科普教育+科普标识标牌+科普展览视频编辑+撰写简报+撰写方案+撰写微信推文+摄像摄影55
F新媒体制作管理+公众教育+文创产品开发+舆情处置简报撰写+微信推文撰写+视频编辑+摄像45
G科普宣传+研学课程+保护教育简报撰写+微信推文撰写+视频编辑+摄像摄影+科普带队40
HACT课程+科普教育+科普标识标牌+科普展览微信推文撰写+摄像摄影+自然课堂+动物丰容82
IACT课程+科普教育+科普标识标牌+科普展览科普课堂+简报撰写+微信推文撰写+视频编辑+自然课堂+科普带队+动物丰容55
JACT课程+科普教育+科普标识标牌+科普展览科普课堂+简报撰写+微信推文撰写+视频编辑+摄像摄影+科普带队+行为训练45
K研学课程+保护教育自然课堂+动物丰容40
L研学课程+保护教育自然课堂+动物丰容35
MACT课程+研学课程+保护教育简报撰写+推文撰写+视频编辑+科普带队40

2.3 破冰游戏
针对不同年龄段受众设计幼儿园、低年级、高年级段破冰游戏,让学生们相互了解,通过玩乐的方式快速融入团队,锻炼孩子们的应变能力,培养孩子们的团队精神(表6)
表6 破冰游戏设置
游戏名称场景布置受众目的
爱护小树一棵小树幼儿园锻炼动作协调性
大树和松鼠低年级段提高参与性和主动性
萝卜蹲高年级段锻炼反应力

2.4 自然课堂
在草食、猛兽、雀鸟、两爬动物区片区,以及灵长类动物区和鸟语林开展自然科普课堂,让受众了解区域动物的物种保护知识和饲养管理趣事(表7)。
表7 自然课堂内容
区域课堂内容
草食动物片区简介,长颈鹿、袋鼠羊驼、矮马、亚洲象、斑马、犀牛、河马等草食动物保护知识科普。
猛兽动物片区简介,华南虎、孟加拉白虎、非洲狮、棕熊、马来熊、北极狐等动物物种保护知识科普。
灵长类动物猩猩、黑猩猩、黑叶猴、狒狒、藏酋猴、松鼠猴、白颊长臂猿、山魈、加纳长尾猴等灵长类动物知识科普。
雀鸟动物孔雀、白鹳、灰鹤、红腹锦鸡、秃鹫等雀鸟类动物知识科普。
鸟语林片区简介,灰鹦鹉、葵花鹦鹉、鹈鹕、黑天鹅、紫兰金刚鹦鹉等雀鸟类动物知识科普。
两爬动物片区简介,海龟、眼镜蛇、缅甸蟒、绿孽蜥、湾鳄、黑眉锦蛇、巴西龟、大鳄龟等两栖爬行类动物保护知识科普。

2.5 问卷设置
为了解受众对研学活动课程设置及互动体验的满意度,项目设计调查问卷,了解受众需求,促进动物园保护教育的良性发展。
2.6 研学方案
总结园内研学活动开展情况,撰写可参考性活动方案,供受众选择参与(表8)。
表8 研学活动方案内容
序号名称适用场景受众
1我为熊猫栽竹子植树节亲子家庭
2小小饲养员春夏秋冬中小学生
3粽情端午端午节亲子家庭
4探秘动物园暑假中小学生
5我为动物过生日动物生日亲子家庭
6青少年梦想课堂春夏秋冬中小学生
7守护蓝天精灵爱鸟周亲子家庭或中小学生

2.7 研学导览
根据受众研学时长需求,设计3h、6h研学线路,撰写线路导览词(表9)。
表9 不同时长研学活动特色体验表
研学活动时长(h)特色体验线路
我为熊猫栽竹子3熊猫内场、种爱心竹熊猫馆、种植基地
小小饲养员3为动物准备食物十二生肖动物展区
我为渝可渝爱来画像3绘画大熊猫馆
探访野生动物之家6自然课堂大熊猫、草食和肉食动物区、金鱼馆、两爬动物馆
动物观察小能手6自然课堂鹦鹉馆、雀鸟区、猴馆、猩猩馆、虎山、熊猫馆
动物园研学一日游6自然课堂熊猫大道、金鱼馆、两爬馆、熊山、大象馆、鸟语林

3 研学资源包应用
3.1研学应用
资源包内容课件、讲解词、破冰游戏、导览词在动物园探秘、夏令营、爱鸟周等研学活动中得以推广应用。
3.2受众情况
根据活动设置,研学受众有动物园线下报名和线上招募,以及机构合作参与的亲子家庭和中小学生。
3.3活动总结
科普教员引导受众分享活动内容和参与感受,填写问卷调查表,为参与活动的同学颁发活动证书、礼品及留念合影。
3.4活动推广
活动开展期间,收集活动现场素材,编辑发布自媒体新闻,更广范围宣传野生动物保护知识。
4 效果评估
4.1 问卷调查
进行活动评估,分2020-2021年和2022-2023年两个时间段对参与研学活动的学生,开展活动问卷调查,并对两个时间段数据进行分析。
4.2 结果与分析
活动分别抽取2020-2021年和2022-2023年问卷调查各1000份,经分析比较,获得受众对研学活动开发使用前后的相关评价(表10)。

表10 研学活动效果评估
项目研学活动形成前研学活动形成后
趣味性满意度85%满意93%满意
时长意愿3h60.9%;6h22.8%;6.3%都可以3h50.7%;6h30.5%;17.5%都可以
互动性满意度80%满意95%满意
再次参与意愿80%愿意再次参与95%愿意再次参与
公益活动意愿接受1日最高活动价格400-500元为22%,接受300 -400元的为70%, ,只想参与公益活动项目的为7%,其他为1%。接受1日最高活动价格400-500元为24%,接受300 -400元的为75%,只想参与公益活动项目的为1%。
活动整体评价88%满意96%满意
活动建议更具趣味性和互动性希望去到更多动物饲养后场体验

由此可见,自成体系的研学活动提升了受众的研学体验,其活动趣味性和互动性已满足受众需求。
5 讨论
5.1 “以老带新”培育科普研学创新后备人才
科研科普并重。科普教育是一门不可或缺的教育方式,越来越受到各级部门的重视和关注,并投入大量资金建设公益性科普设施,配备了相应的科普教育人才,然而,科普教育人才队伍建设仍然面临各种挑战。因科普队伍人员流动性大,在现有科普人才的基础上,加大对青年科普人才的引进和培养储备,确保科普后继有人,确保动物园科普创新工作有源源不绝的活力和新生力量。以理论加实践结合,重庆动物园每年多场次开展园区科普技能培训工作,起到了传帮带的作用,结合不定期外派青年科普人员参加保护教育培训,保障科普教育工作与时俱进,从而推动动物园科普事业可持续发展。
5.2寻求行业跨界合作促进科普资源优势互补
随着教育部双减政策的实施,学校倡导减负,让学生们有更多时间走进大自然。社会上涌现了一大批科普研学专业机构和组织。重庆动物园以此为契机,不断开拓创新,尝试与“十二生肖”“静苑研学”“兔窝”“启诚教育”等多家研学机构合作,促进优势互补,实现科普资源共享,既保障了科普受众资源,又促进科普能力共促、科普品牌共创、科普传播共推,合力推动动物园科普活动工作实现新跨越[3]。
5.3 具有参与性和探索性的研学课程更为吸引眼球
研学课程的科学性,可以是探究了解航天科技的“高大上”体验,也可以是在动物园里观察孔雀的翩翩起舞,了解动物们的身体结构,绘画孔雀们漂亮的羽毛;或者是参与小小志愿者体验,创导文明游园,向游人分享动物之家的趣事;抑或是为动物做餐的饲养员体验,坐下来聆听动物科普课堂,了解野生动物科普知识。它们都具有可参与性和探索性,这是吸引学生持续参与的重要条件。开发丰富多样的野生动物保护研学活动,让更多的公众加入到保护野生动物的行列中来,是动物园保护教育工作者的责任和使命。
5.4 保护教育理论研究有待丰富和加强
2022年“重庆动物园豹猫资源包”得到中国动物园协会认可,并推广应用到其他动物园和饲养单位。近两年,系统性研学活动落地应用, 从内容的科学性、 形式的多样化和受众体验感来看, 验证了科普教育与研学活动有效结合的优势。在提升科普教员的专业水平, 提高受众互动性和参与度,有效影响公众的行为意识起着不可或缺的作用[4]。重庆动物园230余种野生动物,创新发展需要开发更多野生动物系统性的研学活动内容,助推动物园科普事业的可持续性发展,助推学校双减提质增效。

参考文献:
[1]莎仁高娃. 科技馆科普研学教育活动创新策略的研究[J]. 内蒙古科技与经济,2022(9):38-41.
[2]张良伟. 发挥科普大篷车进校园在馆校融合中的价值[J]. 电脑采购,2022(25):100-102.
[3]柳树林. “科”姓三家大联合科学素质大提高[C]. //公民科学素质建设论坛暨第十八届全国科普理论研讨会论文集. 2011:475-478.
[4]田时飞,袁梨,匡高翔,等. 重庆动物园科普解说资源包设计与应用[J]. 野生动物学报,2019,40(1):168-172.

来源: 重庆市动物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