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夜,当气温骤降至10℃以下,22名家族成员的手指突然像被千万根针扎般疼痛——这种诡异的症状困扰了一个中国五世同堂的家族整整三代人。安徽医科大学团队历时三年破解谜题,首次在国际上发现导致罕见病Clouston综合征的新型基因突变,相关成果登上《医学前沿》期刊。

百年怪病遇基因“解码器”

Clouston综合征被称为“会呼吸的皮肤诅咒”,全球发病率仅十万分之一。患者通常伴随指甲畸形、毛发脱落等典型症状,但该家族却呈现出教科书之外的独特表型:所有患者接触低温时都会突发剧烈指甲刺痛,持续30分钟才能缓解。研究团队通过电子显微镜观察到更诡异的细节——患者的头发表面布满蜂窝状孔洞,如同被微型钻头击穿,这种结构在健康人群中从未出现。

为揪出致病元凶,研究者对家族中8名患者展开全外显子测序。在排除了18个候选基因后,最终锁定GJB6基因上的新型错义突变c.134G>C。这个代码意味着患者体内制造细胞通讯“桥梁”的间隙连接蛋白β6(GJB6)第45号氨基酸发生变异,导致蛋白质结构异常。值得关注的是,该突变在公共基因数据库中频率为零,属于全球首次报道。

AI显微镜下的生命密码

传统诊断往往依赖医生经验,但面对千分之一的罕见病,基因检测成为破局关键。研究团队运用扫描电镜观察到,患者头发不仅表面凹凸不平,截面更出现大量筛网状结构。“就像年久失修的水管,这些异常结构导致毛发强度急剧下降。”论文通讯作者梁波解释。而指甲床活检显示,患者皮下血管异常增生扩张,这或许解释了遇冷剧痛的机制——低温刺激下,变异的细胞通道闸门失控,引发神经信号风暴。

研究还揭示了疾病发展的两极分化:部分患者随年龄增长出现手掌角质化加重,另一群人却奇迹般“自愈”,唯独指甲病变始终存在。这种矛盾现象暗示着基因表达可能受环境因素调控,例如寒冷暴露频次或职业劳动强度。

基因诊疗的双重启示

虽然新发现的G45A突变被美国医学遗传学会评定为“可能致病”,但其具体作用机制仍是未解之谜。值得警惕的是,约75%的Clouston综合征家族存在误诊经历,常被当作普通皮肤病治疗。“就像辨认双胞胎,临床观察已不够用。”研究者强调,结合基因检测与AI病理分析将成为未来趋势。

该发现也为药物研发提供新靶点。目前已知GJB6基因突变会干扰细胞间离子交换,导致皮肤附属器发育异常。针对这一机制,已有实验室尝试用钙离子通道调节剂缓解小鼠模型的指甲病变,但人体试验尚未展开。

随着基因编辑技术进展,未来或许能像修复电路板般精准校正突变位点。但研究者提醒,这类涉及生殖细胞的操作需严守伦理红线。眼下更现实的方案,是通过产前基因筛查阻断致病基因传递——在这个五代人的家族中,已有新生儿通过胚胎植入前检测成功避开遗传厄运。

来源: 医学前沿FrontM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