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认识造影剂肾病:什么是隐形威胁?

造影剂肾病(Contrast-Induced Nephropathy, CIN)是指在使用含碘造影剂(如CT增强、血管造影等检查中常用的碘剂)后,短时间内发生的急性肾损伤(通常在48-72小时内),是医院获得性肾损伤的常见原因之一。这类肾病之所以被称为“隐形威胁”,是因为:

- 症状隐蔽:早期可能仅表现为血肌酐轻度升高,无明显尿量减少或水肿,容易被忽视;

- 高危人群集中:在特定人群中发病率显著升高,但往往在检查前未被充分评估;

- 潜在危害大:严重时可导致肾功能衰竭,甚至需要透析,增加住院时间和死亡风险。

二、哪些人更容易中招?——高危人群解析

造影剂肾病并非“普遍威胁”,但其风险在以下人群中显著增加,需重点警惕:

(一)慢性肾病患者

- 风险机制:肾功能不全者肾脏本身对毒素清除能力下降,造影剂中的碘成分及渗透压可能直接损伤肾小管,或通过收缩肾血管减少肾脏血流。

- 数据警示:慢性肾病(CKD)3-4期患者使用造影剂后,CIN发生率可达20%-50%,而终末期肾病患者风险更高。

(二)糖尿病患者(尤其是合并肾病者)

- 双重打击:长期高血糖已导致肾脏微血管病变,造影剂可能诱发“氧化应激”和炎症反应,进一步损伤肾小球和肾小管。

- 典型人群:糖尿病病程超过10年、尿蛋白阳性或已出现肾功能减退的患者需格外注意。

(三)高龄人群(≥65岁)

- 生理衰退:老年人肾脏血流减少、肾小球滤过率下降,且常合并高血压、动脉粥样硬化等基础疾病,肾脏代偿能力减弱。

(四)其他高危因素

- 脱水状态:呕吐、腹泻、术前禁食等导致血容量不足时,肾脏处于缺血状态,造影剂毒性更容易显现;

- 心力衰竭:心输出量减少会降低肾脏灌注,加重造影剂对肾脏的损伤;

- 使用肾毒性药物:如非甾体抗炎药(NSAIDs,如布洛芬)、氨基糖苷类抗生素等,与造影剂联用会“雪上加霜”。

三、造影剂肾病如何发生?——病理机制与高危操作

造影剂肾病的发生与造影剂的理化特性及使用方式密切相关:

(一)造影剂的两大“毒性”

1. 渗透压毒性

高渗性造影剂(如早期使用的离子型造影剂)会导致肾脏局部渗透压骤升,引发肾小管上皮细胞脱水、坏死,同时刺激血管内皮细胞释放缩血管物质(如内皮素),减少肾血流。

2. 化学毒性

碘成分本身可引发氧化应激反应,产生大量自由基,损伤肾小球和肾小管细胞,尤其在糖尿病、肾病患者中更为明显。

(二)高危检查场景

- 大剂量造影剂使用:如一次检查中使用超过150毫升碘造影剂;

- 反复多次检查:短时间内(如1周内)重复进行增强CT或血管造影;

- 肾动脉造影:直接对肾脏血管注射造影剂,局部浓度高,风险更高。

四、如何早期发现造影剂肾病?——症状与诊断

(一)临床表现

- 轻度:仅有血肌酐升高(较基线升高≥25%或≥44μmol/L),无明显自觉症状;

- 中度:可出现尿量减少(非少尿型也常见)、乏力、恶心、水肿;

- 重度:进展为急性肾衰竭,需透析治疗,甚至合并电解质紊乱(如高钾血症)、酸中毒。

(二)诊断要点

- 近期造影剂暴露史:通常在使用后24-72小时内发病;

- 排除其他肾损伤原因:如肾前性缺血(脱水、低血压)、药物性肾损伤等;

- 实验室检查:血肌酐动态升高,尿常规可见少量蛋白或红细胞。

五、预防为主:特殊人群的“护肾攻略”

对于高危人群,避免造影剂肾病的关键在于风险评估与提前干预。

(一)检查前:严格筛选与准备

1. 评估肾功能

- 所有患者检查前需检测血肌酐,估算肾小球滤过率(eGFR);

- 对eGFR<60 ml/min/1.73m²(CKD 3期及以上)、糖尿病肾病、高龄患者,需多学科会诊评估风险。

2. 控制基础疾病

- 糖尿病患者检查前需优化血糖(避免空腹血糖>11.1 mmol/L),但需暂停二甲双胍(避免乳酸酸中毒风险);

- 高血压患者需维持血压稳定(尤其避免低血压)。

3. 充分水化

- 核心措施:检查前12小时至检查后24小时,通过口服或静脉输注生理盐水(1-1.5 ml/kg/h),增加血容量,稀释造影剂,促进排泄;

- 对心力衰竭患者,需在严密监测下调整补液速度,避免容量负荷过重。

4. 选择低风险造影剂

- 优先使用等渗或低渗非离子型造影剂(如碘克沙醇、碘帕醇),其渗透压接近人体血液,肾毒性显著低于传统高渗造影剂。

5. 避免肾毒性药物联用

- 检查前48小时停用非甾体抗炎药、利尿剂等,如需使用抗生素,选择肾毒性较低的品种(如青霉素类,避免氨基糖苷类)。

(二)检查中:精准操作与剂量控制

- 尽量减少造影剂用量,遵循“最小有效剂量”原则;

- 避免短时间内重复检查,两次造影间隔建议≥2周。

(三)检查后:严密监测与随访

- 监测指标:检查后48-72小时内复查血肌酐,尤其关注高危患者;

- 促进排泄:鼓励患者多饮水(无禁忌时),维持尿量≥100 ml/h;

- 早期干预:若血肌酐升高,及时停用可能损伤肾脏的药物,必要时给予肾脏保护治疗(如抗氧化剂N-乙酰半胱氨酸)。

六、治疗原则:及时止损,防治并发症

一旦确诊造影剂肾病,治疗重点是:

1. 支持治疗:维持水、电解质平衡,必要时补液或透析;

2. 避免二次损伤:停用所有可能加重肾脏负担的药物;

3. 对症处理:如控制高血压、纠正酸中毒,防治高钾血症;

4. 肾功能监测:定期评估eGFR,多数患者肾功能可在1-3周内逐渐恢复,但部分严重病例可能遗留慢性肾损伤。

七、结语:重视但不必恐慌

造影剂肾病虽然是特殊人群的“隐形威胁”,但通过严格的风险评估、规范的预防措施和及时的监测,绝大多数病例可以避免或减轻。对于需要接受造影检查的高危人群,不必谈“造影剂”色变,而是应与医生充分沟通,做好术前准备和术后随访,在获得必要检查结果的同时,最大限度守护肾脏健康。

来源: 医路肾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