透析是终末期肾病患者维持生命的重要治疗手段,但饮食管理同样是治疗的核心环节。不当的饮食可能导致电解质紊乱、营养不良或心脑血管并发症,而科学的饮食方案能显著提升患者生活质量,延长生存期。以下从蛋白质、水分、电解质、维生素等关键维度,解析透析患者的饮食核心原则。

一、优质蛋白:维持营养与减少毒素的“平衡术”

透析会加速蛋白质的分解与流失,若摄入不足易导致肌肉萎缩、免疫力下降;但过量摄入则会增加代谢废物(如尿素氮),加重透析负担。

1. 摄入量

- 血液透析患者:每日每公斤体重1.0-1.2克蛋白质,其中50%-70%为优质蛋白(如鸡蛋、牛奶、瘦肉、鱼类)。

- 腹膜透析患者:因腹透液中含有蛋白质(每日约丢失5-15克),需适当增加至1.2-1.5克/公斤体重。

2. 优选蛋白种类

- 避免植物蛋白为主:传统观念认为“肾病需低蛋白饮食”,但透析患者需保证优质蛋白占比,而非盲目限制。例如,大豆蛋白(如豆腐、豆浆)属于优质蛋白,可适量摄入(每日不超过50克大豆)。

- 限制高嘌呤蛋白:避免动物内脏、浓肉汤、海鲜(如沙丁鱼、贝壳类),以防血尿酸升高(高尿酸血症会加重肾脏损伤和关节负担)。

3. 餐次分配

- 建议将蛋白质均匀分配至三餐,避免集中摄入导致消化不良,同时维持氨基酸平衡。

二、水分管理:透析患者的“生存红线”

透析患者肾脏排水功能基本丧失,水分控制不当可能引发水肿、高血压、心衰甚至肺水肿。

1. 每日摄入量计算

- 基础量:前一日尿量 + 500毫升(不显性失水,如呼吸、皮肤蒸发)。

- 无尿患者:严格控制在1000毫升以内,包括饮水、汤、粥、水果等所有液态食物。

2. 控水技巧

- 使用有刻度的水杯:量化每日饮水量,避免凭感觉饮用。

- 小口慢饮:含漱后吐出或用冰块湿润口腔,缓解口渴感。

- 避免高盐食物:盐会刺激口渴中枢,炒菜少放盐(每日<3克),避免酱油、腌制品、方便面等高钠食品。

3. 警惕隐性水分

- 西瓜、汤面、酸奶等含水量高的食物需计入总量。例如,200克西瓜约含150毫升水分,需相应减少饮水量。

三、电解质平衡:规避高钾、高磷、低钙风险

透析患者肾脏对电解质的调节功能紊乱,需重点监控钾、磷、钙的摄入。

1. 控钾:避免致命性心律失常

- 高钾风险:血钾>5.5mmol/L可能引发心跳骤停,需避免以下食物:

- 蔬菜:菠菜、苋菜、空心菜、菌菇类(食用前焯水可去除约30%钾);

- 水果:香蕉、橙子、芒果、牛油果、枣类;

- 其他:坚果、豆类、浓肉汤、低钠盐(含氯化钾)。

- 低钾替代:可选择苹果、梨、草莓、冬瓜、萝卜等低钾食物,烹饪时避免用汤汁拌饭。

2. 限磷:预防血管钙化与肾性骨病

- 高磷食物:乳制品(奶酪、全脂牛奶)、动物内脏、坚果、巧克力、碳酸饮料、加工肉类(火腿、香肠)。

- 控磷策略:

- 选择磷吸收率低的食物,如鸡蛋(磷吸收率约30%)优于牛奶(磷吸收率约60%);

- 服用磷结合剂(如碳酸钙、司维拉姆),需与餐同服,帮助结合食物中的磷。

3. 补钙:兼顾吸收与避免高钙血症

- 低钙原因:肾脏活化维生素D功能下降,导致钙吸收不足,易引发骨质疏松。

- 补钙建议:

- 优先通过食物补钙,如低脂牛奶(每日200毫升)、豆腐、小鱼干;

- 避免过量服用钙剂(每日总钙摄入<2000毫克),以防血钙过高沉积在血管。

四、能量与维生素:保证基础代谢与免疫功能

1. 能量供给

- 每日每公斤体重30-35千卡,以维持理想体重(BMI 18.5-23.9)。

- 碳水化合物:首选低GI食物(如燕麦、糙米、荞麦),避免血糖波动过大;

- 脂肪:以不饱和脂肪酸为主(如橄榄油、鱼油),减少饱和脂肪(动物油脂、黄油),每日脂肪供能占比30%以内。

2. 维生素补充

- 透析会导致水溶性维生素(如维生素B1、B2、叶酸、维生素C)流失,建议通过食物补充:

- 维生素B族:瘦肉、全谷物、豆类;

- 维生素C:青椒、西兰花、猕猴桃(需注意血钾水平);

- 避免盲目服用维生素A、D、E、K等脂溶性维生素,可能蓄积中毒。

五、特殊场景下的饮食调整

1. 透析前后的饮食

- 透析前:避免空腹,以防低血压;可少量进食面包、鸡蛋等,避免过饱导致透析中不适。

- 透析后:因透析中丢失部分营养,可适当增加蛋白质摄入(如1个鸡蛋或50克瘦肉)。

2. 合并其他疾病时

- 糖尿病患者:严格控制碳水化合物,优先选择低GI食物,监测血糖并调整胰岛素剂量;

- 高血压患者:进一步限盐(每日<2克),增加富含镁的食物(如深绿色蔬菜、坚果)。

六、饮食误区与注意事项

1. 误区一:完全拒绝蛋白质

- 部分患者担心毒素蓄积而过度限蛋白,可能导致肌肉衰减症,反而降低透析耐受性。

2. 误区二:依赖“补肾”保健品

- 许多中药(如马兜铃酸类)可能加重肾损伤,保健品需经医生评估后使用。

3. 误区三:忽视体重监测

- 建议每日晨起空腹称重,若体重单日增加>1公斤,需警惕水分摄入过多,及时调整。

来源: 医路肾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