糖尿病肾病是糖尿病最严重的微血管并发症之一,也是导致终末期肾病(尿毒症)的主要原因。其早期症状隐匿,往往在不知不觉中损害肾脏功能。数据显示,我国糖尿病患者中约20%~40%会发展为糖尿病肾病,且一旦进入临床蛋白尿期,病情进展不可逆。因此,“防微杜渐”是应对糖尿病肾病的关键——从确诊糖尿病之日起,就需通过科学管理阻断或延缓肾病进程。

一、控糖:从“达标”到“平稳”的升级

高血糖是糖尿病肾病的始动因素,长期血糖波动会损伤肾小球内皮细胞,导致基底膜增厚、通透性增加。许多患者仅关注空腹血糖达标(如4.4~7.0mmol/L),却忽视餐后血糖波动及糖化血红蛋白(HbA1c)的长期控制。研究表明,HbA1c每降低1%,糖尿病肾病风险可减少35%。

控糖要点:

- 全面监测:除空腹血糖外,需定期检测餐后2小时血糖、糖化血红蛋白(每3个月1次),必要时进行动态血糖监测(CGM),识别血糖波动规律(如黎明现象、苏木杰反应)。

- 个体化目标:年轻、病程短、无并发症者,建议HbA1c<7%;老年、合并心脑血管疾病者,可放宽至<8%,避免低血糖风险。

- 治疗优化:早期联合口服降糖药(如二甲双胍、SGLT2抑制剂)与生活方式干预;随着肾功能下降,需调整药物剂量(如格列喹酮经胆道排泄,对肾脏影响小),避免使用经肾排泄且半衰期长的药物(如格列本脲)。

二、控血压:“低压”背后的肾脏保护

高血压是糖尿病肾病进展的独立危险因素,收缩压每升高10mmHg,肾病风险增加30%~40%。与普通高血压不同,糖尿病患者血压控制需更严格(目标值<130/80mmHg),且首选具有肾脏保护作用的降压药。

降压策略:

- 药物选择: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ACEI,如贝那普利)或血管紧张素Ⅱ受体拮抗剂(ARB,如氯沙坦)是一线用药,可降低蛋白尿、延缓肾小球硬化,尤其适用于已有微量白蛋白尿者。使用时需监测血钾和血肌酐,若血肌酐较基线升高>30%需停药。

- 生活方式干预:减少钠盐摄入(每日<5克),增加钾摄入(如香蕉、土豆);控制体重(BMI 18.5~24.0kg/m²),肥胖者减重5%~10%可显著降低血压;规律运动(每周150分钟中等强度有氧运动,如快走、游泳)。

三、控蛋白:从“高蛋白滋补”到“精准限盐限蛋白”

传统观念认为“糖尿病患者需要高蛋白补充营养”,但过量蛋白质会增加肾小球滤过负荷,加速肾损伤。临床发现,约50%的糖尿病肾病患者存在“高蛋白饮食误区”,尤其是合并肾病后仍未调整饮食结构。

饮食管理核心:

- 早期限制蛋白摄入:确诊糖尿病后即应调整饮食,肾功能正常者,蛋白质摄入量控制在0.8~1.0g/(kg·d)(如60kg体重者约48~60g/天);出现微量白蛋白尿后,进一步降至0.6~0.8g/(kg·d),并保证优质蛋白占比50%以上(如鸡蛋、牛奶、瘦肉、鱼类)。

- 低蛋白饮食的营养保障:可搭配α-酮酸制剂(如开同),补充必需氨基酸,避免营养不良。

- 严格限盐:高盐饮食会激活肾素-血管紧张素系统,加重蛋白尿。每日盐摄入量<3克(约半啤酒瓶盖),避免酱油、酱菜、腌制品等高钠食物,可用葱姜蒜、柠檬等天然香料调味。

四、定期筛查:抓住“沉默期”的干预窗口

糖尿病肾病早期(Ⅰ~Ⅲ期)可无任何症状,仅表现为肾小球滤过率升高或微量白蛋白尿,此时干预可显著延缓病情进展。而一旦出现大量蛋白尿(Ⅳ期)或血肌酐升高,5年内约50%患者会发展为尿毒症。

筛查流程:

- 1型糖尿病:发病5年后开始筛查。

- 2型糖尿病:确诊时即需筛查,此后每年1次。

- 筛查项目:

- 尿微量白蛋白/肌酐比值(UACR):留取随机尿,若UACR≥30mg/g(30~300mg/g为微量白蛋白尿),需在3个月内重复检测2次,排除感染、发热等干扰因素。

- 估算肾小球滤过率(eGFR):通过血肌酐、年龄、体重等计算,eGFR<60ml/(min·1.73m²)提示肾功能下降。

- 高危人群强化监测:合并高血压、血脂异常、吸烟史者,每6个月筛查1次。

五、规避伤肾风险:药物、感染与生活习惯

1. 谨慎用药:

- 避免使用非甾体类抗炎药(NSAIDs,如布洛芬、阿司匹林),可能抑制前列腺素合成,减少肾血流;

- 慎用对比剂(如CT增强扫描时的碘造影剂),检查前需评估肾功能,必要时提前补液预防造影剂肾病;

- 中药需在中医师指导下使用,避免含马兜铃酸成分(如关木通、广防己),可能导致肾小管间质纤维化。

2. 预防感染:

尿路感染会加重肾脏损伤,糖尿病患者因免疫力低下、尿糖高易并发感染。需注意外阴清洁,多饮水、不憋尿,出现尿频、尿急、尿痛时及时就医,避免使用肾毒性抗生素(如氨基糖苷类)。

3. 生活方式调整:

- 戒烟:吸烟会收缩肾血管,降低胰岛素敏感性,使糖尿病肾病风险增加3倍以上;

- 限酒:酒精会影响糖代谢,增加血尿酸,建议男性每日酒精摄入<25g,女性<15g(约1杯红酒);

- 充足睡眠:长期熬夜会升高皮质醇水平,加重胰岛素抵抗,建议每日睡眠7~8小时。

六、血脂管理:被忽视的“隐形杀手”

高脂血症与糖尿病肾病相互促进:高血脂会损伤肾小球系膜细胞,促进肾小球硬化;肾病时肝脏合成脂蛋白增加,进一步加重高脂血症。因此,糖尿病患者需同时控制血脂,目标值:总胆固醇<4.5mmol/L,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2.6mmol/L(合并肾病者<1.8mmol/L)。

干预措施:

- 饮食调节:减少饱和脂肪(如动物脂肪、黄油)和反式脂肪(如油炸食品、糕点)摄入,增加不饱和脂肪(如橄榄油、鱼油、坚果),每日坚果摄入量不超过30克(约1小把)。

- 药物治疗:他汀类药物(如阿托伐他汀)是首选,不仅降血脂,还具有抗炎、改善内皮功能的肾脏保护作用。肝功能异常(转氨酶>3倍正常上限)或肌病患者需调整用药。

结语:糖尿病肾病的“三级预防”思维

- 一级预防:未发生肾病时,通过严格控糖、控血压、健康饮食预防发病;

- 二级预防:出现微量白蛋白尿后,强化干预(如加用ACEI/ARB),阻止向临床蛋白尿进展;

- 三级预防:已出现肾功能不全者,延缓肾衰竭,管理并发症(如贫血、电解质紊乱),提前规划肾脏替代治疗(如透析、肾移植)。

糖尿病肾病的防治是一场“持久战”,需要患者、医生与营养师的密切配合。记住:每一次血糖的平稳控制、每一顿合理的饮食、每一次定期的筛查,都是在为肾脏“减龄”。早期干预,才能真正实现“防微杜渐”,避免走到“不得不透析”的终局。

来源: 医路肾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