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段跃初
清晨,弗吉尼亚海滩的家中,凯西·里根·扬(Kathy Reagan Young)完成沐浴后,总会戴上防护目镜,站在一台小型取暖器大小的光疗箱前。她按下开关,箱内灯泡泛起幽紫色光芒,随后让紫外线轻柔地笼罩身躯,每侧停留四分钟。这看似寻常的四分钟,却为她的生活带来了意想不到的改变。
凯西在2008年被确诊患有多发性硬化症(MS),这是一种令人痛苦的自身免疫疾病。患者的免疫系统会错误地攻击神经的髓鞘,致使神经逐渐受损。初期症状包括身体虚弱、痉挛、视力和语言障碍、极度疲劳,以及凯西所说的“认知迷雾”——长期的轻度认知障碍。病情发作时,甚至会导致运动控制丧失和瘫痪。身为MS患者倡导者和热门播客创作者的凯西,曾无数次深陷疾病泥潭。然而,光疗箱的出现扭转了这一切。
紫外线光疗箱发射的特定窄带宽光线,与皮肤癌并无关联,多年来一直用于治疗银屑病。凯西的医生为她开具了使用处方,由医疗设备公司Cytokind提供光疗箱,该公司正探索将其应用拓展至MS及其他自身免疫疾病领域,并期望获取实际患者反馈。在试用过程中,凯西凭借自身感受提出改进建议:缩小设备体积、便于手持,因为MS常导致手部麻木;增加定时提醒功能,以克服认知障碍带来的不便。令人惊喜的是,使用几个月后,她的疲劳感竟消失得无影无踪。此前,凯西每天不得不多次卧床休息,如今这种情况已不再出现。甚至有人惊讶于她的精力充沛,连女儿都好奇她是否服用了什么神奇药物。凯西的MS疾病活动评分(MSDA)降至1分(满分10分,分数越低病情越轻),且一年多来始终保持较低水平。虽然MS目前无法根治,凯西仍会遭受短暂疼痛和刺痛,但她重获的活力让生活变得不再那么难以忍受。
凯西或许是美国首批将紫外线光疗用于MS治疗的患者之一,而她的经历,或许正引领着一场关于光与疾病认知的革命。自身免疫疾病,如MS和1型糖尿病,是免疫系统“调转枪口”攻击自身身体和器官所致。据估计,全球超3.5亿人受此类疾病困扰,且一直缺乏有效的治疗方法。
尽管针对MS光疗的人体临床试验数量有限,但大量医学研究已证实,紫外线作为太阳光谱中抵达地球表面能量最高的部分,具备一种惊人能力——安抚失控的免疫系统。新的研究还暗示,紫外线疗法可能对1型糖尿病、类风湿性关节炎、克罗恩病和结肠炎等自身免疫疾病同样有效。值得注意的是,这些疾病以及阿尔茨海默病、心血管疾病等,在阳光照射极少的人群中更为常见,而它们似乎都与免疫系统和炎症存在某种联系。
科学家们正试图揭开紫外线使免疫系统恢复平静的具体机制。他们追踪皮肤中的尿刊酸、光甾醇等分子,在受到光子冲击后,如何引发一系列信号传递,进而影响全身各个器官,因为这些分子能够调节免疫系统活动。有专家认为,这一研究或许能催生出一种“重磅炸弹”药物,如同治疗糖尿病的司美格鲁肽(Ozempic)一样,成为对抗自身免疫疾病的利器。不过,未参与该研究的科学家态度更为谨慎,他们虽认可其中的重要性,但仍希望看到针对不同疾病的大规模严谨试验,以及对作用机制更深入的理解。
紫外线有益作用的发现历程充满曲折,其源头可追溯至对紫外线危害的确认。1974年,先驱研究员玛格丽特·L·克里普克(Margaret L. Kripke)发现,用紫外线照射小鼠皮肤可诱发肿瘤,但将这些肿瘤移植到其他小鼠身上时,却无法生长——新宿主的免疫系统会迅速将其清除。反复十次实验,结果皆是如此。而当使用药物抑制新宿主的免疫系统后,肿瘤则会成功生长。这一现象引发思考:为何肿瘤能在最初接受照射的小鼠体内生长?是否紫外线在诱发肿瘤的同时,也抑制了小鼠的自然免疫反应?后续实验证实,紫外线辐射的确具有双重作用:既能损伤皮肤细胞DNA、引发突变导致癌症,又能抑制皮肤免疫系统的监测功能,使萌芽状态的癌细胞得以存活。这一发现推动了对皮肤癌发病机制的理解,但从进化角度看,免疫系统在致癌物存在时“放松警惕”,似乎难以解释。
实际上,皮肤中的免疫细胞在进化过程中形成了一种微妙的平衡机制。作为人体与外界的主要接触界面,皮肤时刻面临着各种潜在威胁,如冷热变化、伤口、蚊虫叮咬以及各类微生物侵袭。在人类非猿祖先于非洲热带天空下生活的百万年间,太阳辐射是最为常见的威胁。若免疫系统对每一次阳光照射都“大动干戈”,人体将持续处于炎症状态,饱受皮疹、荨麻疹和皮肤自身免疫疾病的折磨。因此,免疫系统学会了“按兵不动”。在史前时代,这种策略是合理的,因为阳光造成的损伤通常较小,皮肤能够自我修复。但如今,随着人类寿命延长,这种平衡的代价逐渐显现——皮肤癌有了可乘之机。多形性日光疹(PLE)患者便是一个佐证,他们的免疫系统不会被阳光抑制,在日晒后会出现瘙痒性皮疹和斑块,但患皮肤癌的几率相对较低。
紫外线对免疫反应的强大影响,催生了一门全新学科——光免疫学。早期研究者如克里普克,最初聚焦于其免疫抑制的负面影响,但很快也发现了积极的一面。例如,这终于解释了医生们几个世纪以来的观察:阳光能够缓解银屑病。银屑病是一种自身免疫性皮肤病,患者免疫系统会攻击自身皮肤细胞,而紫外线(无论是阳光还是人工光源)通过抑制炎症反应改善了病情。更令人称奇的是,这种效果并非局限于局部,照射一处发炎皮肤,其他部位的症状也会减轻。部分银屑病患者同时患有其他自身免疫疾病,有时光疗还能改善这些并发症状。
随着光免疫学家的深入研究,他们开始思考人体对紫外线的反应是否不仅限于皮肤层面。在实验室中,小鼠接受紫外线辐射后,整个免疫系统会转向抗炎状态,患有自身免疫疾病的小鼠健康状况也得到改善。研究人员与流行病学家交流后发现,人类群体中也存在类似现象。
一个多世纪以来,科学家注意到许多疾病,尤其是自身免疫和心血管疾病,呈现出纬度分布特征。排除饮食、运动和社会经济等混杂因素后,这些疾病的发病率随纬度升高而增加。尽管曾有诸多猜测,如气候、饮食、宇宙射线等,但均无法完美解释这一现象。1940年,弗吉尼亚医学院的弗兰克·阿珀利(Frank Apperly)发现,美国和加拿大阳光辐射较多的州和省份,皮肤癌死亡率较高,但总体癌症死亡率却较低。他推测阳光可能对内部癌症具有某种保护作用。1980年,约翰斯·霍普金斯大学的弗兰克(Frank)和塞德里克·加兰(Cedric Garland)兄弟在分析癌症发病率地图时,发现结肠癌发病率存在明显的南北梯度差异,并在一篇极具影响力的论文中提出,维生素D可能是背后的关键因素。在此之前,维生素D主要被视为预防佝偻病的微量营养素,它在阳光帮助下于皮肤中合成,有助于骨骼吸收钙。加兰兄弟的观点引发了广泛关注,随后科学家发现,维生素D水平与数十种疾病风险呈负相关,包括乳腺癌、高血压、糖尿病等。
由此,维生素D时代到来,医生们纷纷建议缺乏维生素D的人群进行补充。然而,正如近期杂志所记载,严格的临床试验表明,额外补充维生素D作为治疗手段,对上述疾病并无帮助,无论是否补充,患病几率并无显著差异。多数人通过少量阳光照射或饮食(如强化乳制品、三文鱼等富含脂肪的鱼类)就能获取足够的维生素D。显然,阳光预防众多疾病的机制,远比促使皮肤合成维生素D更为复杂。
在众多疾病中,MS的纬度分布梯度最为显著。在赤道附近,其发病率几乎为零;而在北欧和北美,每10万人中超过100人患病,且发病率随纬度升高,平均每升高一个纬度,每10万人中新增3.64例患者。这一现象在全球范围内存在,且愈发明显,甚至在法国、英国、瑞典等单个国家内部也有体现。
澳大利亚提供了极具价值的数据,该国纬度跨度大、人口相对同质化,且拥有完善的医疗记录体系。1981年的一项研究显示,MS发病率在热带汤斯维尔(南纬19度)为每10万人12例,布里斯班(南纬27度)为21例,纽卡斯尔(南纬33度)为37例,到了霍巴特(南纬43度)则高达76例。21世纪初的研究进一步证实,澳大利亚高纬度地区MS发病率数倍于低纬度地区。当时,许多科学家认为高纬度地区维生素D缺乏是主因,但2010年的一项研究改变了这一观点。该研究表明,紫外线治疗可在不影响维生素D水平的情况下,保护小鼠免受MS侵害。澳大利亚国立大学的流行病学家罗宾·卢卡斯(Robyn Lucas)受此启发,重新分析数据后发现,阳光照射对MS的影响更为显著。此后,大量研究不断佐证阳光的预防作用:手背阳光损伤最严重的人群,MS发病率仅为损伤较轻者的三分之一;每天户外活动不足30分钟的儿童,患MS风险是活动1小时儿童的两倍,是活动超1小时儿童的约五倍。
虽然这些观察性研究无法确凿证明因果关系,但更多证据不断涌现。同一地区内,MS复发率呈现季节性变化,冬季阳光稀少时复发率较高;发病率与出生月份密切相关,冬季处于妊娠头三个月(大脑和免疫系统发育关键期)的人群发病率最高。澳大利亚免疫学家普鲁·哈特(Prue Hart)的小型临床试验也提供了有力支持。她招募20名患有临床孤立综合征(MS早期阶段)的患者,其中一半接受八周窄带紫外线光疗(每周三次,每次几分钟),另一半作为对照组。治疗一周后,光疗组血液中炎症蛋白水平下降,且在治疗结束后仍保持较低水平。三个月后,光疗组疾病严重程度评分下降13%,而对照组上升14%,且评分变化与患者自我报告的疲劳程度相关。一年后,对照组全部发展为全面MS,而光疗组30%的患者得以幸免。更令人惊奇的是,紫外线治疗的效果在首次治疗数月后依然存在。由于免疫细胞在骨髓中不断生成且存活时间有限,这意味着紫外线不仅抑制了循环中的免疫细胞,更将免疫系统“重置”为更具耐受性的状态。哈特认为,紫外线是人体先天免疫训练的一部分,它能在免疫细胞从骨髓生成时对其进行“编程”,使其炎症反应减弱、调节功能增强。
这一观点与近期关于早期接触少量过敏原可调节免疫系统、预防过度反应的研究不谋而合。紫外线不仅能缓解皮肤炎症,还能作用于中枢神经系统、胰腺和肠道,在维持身体内环境稳定方面潜力巨大。其意义远不止于MS或自身免疫疾病。近年来研究发现,许多慢性疾病都存在炎症因素:心血管疾病部分源于免疫细胞攻击血管壁;阿尔茨海默病与大脑低度炎症相关;关节炎、哮喘、过敏、糖尿病甚至抑郁症,都被认为与炎症有关。现代室内、过度清洁的生活方式,或许正是导致免疫系统失衡的原因。
阳光照射的影响在其他自身免疫疾病中也有所体现。以1型糖尿病为例,患者免疫系统攻击胰腺,影响胰岛素分泌。澳大利亚南部该病发病率是北部的三倍;在美国,秋季出生(夏季处于胎儿发育期)的人群发病率最低,且这种差异在北方地区更为明显,在夏威夷和南加州等阳光充足地区则较小。
面对这些发现,我们该如何行动?尽管有科学家建议自身免疫疾病高危人群增加阳光照射,但考虑到紫外线的致癌风险,医疗工作者对此仍持谨慎态度。目前,科学界的目标是揭示皮肤向免疫系统发出“放松”信号的神秘分子通路,并将其转化为生物制剂。然而,寻找关键分子困难重重。当紫外线照射皮肤后,皮肤会生成一个复杂的“分子药房”,除维生素D外,还包括褪黑素、血清素、内啡肽等多种物质,其中许多分子尚未命名。皮肤作为人体最大器官和神经内分泌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与身体和大脑紧密协作,维持健康;同时,它也是免疫系统的重要阵地,分布着各类免疫细胞。
紫外线影响这些分子的过程精妙而复杂。例如,皮肤中的7 - 脱氢胆固醇在适当紫外线能量作用下,分子结构改变形成维生素D;若接受更多紫外线,它则会转化为光甾醇,后者在血液中浓度高于维生素D,且具有抗炎和抗肿瘤作用。皮肤还利用紫外线的能量生成顺式尿刊酸和一氧化氮等,有助于降低血压、减轻全身炎症。其他皮肤细胞在光照下会增加阿黑皮素原的生成,这种蛋白质经酶分解后产生β - 内啡肽(带来愉悦感、降低压力激素)、促肾上腺皮质激素(调节压力、抑制炎症)和α - 促黑素细胞激素(修复细胞、抑制炎症分子、促进黑色素生成)。悉尼大学免疫学家斯科特·伯恩(Scott Byrne)发现,皮肤在紫外线照射下会产生六种新型脂质,它们会传递至皮肤下淋巴结,向T细胞发出信号,使其停止增殖,避免攻击神经系统,且这一过程与紫外线抑制皮肤癌症监测的机制相互独立,有望实现利用紫外线有益作用而规避其危害。
由于细胞和信号间的相互作用极为复杂,寻找“关键分子”的道路漫长且充满挑战。或许,阳光对健康的影响是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同样,光疗虽无法完全替代阳光,但因其安全、简便、经济,作为辅助治疗手段极具潜力。一个紫外线光疗箱约2000美元,而治疗自身免疫疾病的生物制剂阿达木单抗(修美乐)每年费用高达8万美元且需终身服用。受成本效益和临床试验结果启发,凯撒医疗集团(Kaiser Permanente)为2200名银屑病患者免费提供家用紫外线光疗箱,结果不到三分之一的患者后续使用了生物制剂,如今该集团已将家用紫外线光疗列为银屑病推荐治疗方案。不过,MS专家兰格 - 古尔德(Langer - Gould)认为,目前将用于银屑病的光疗箱应用于MS还为时尚早,仍需更多大规模临床试验验证其效果。
在研究结果出炉前,像凯西这样的患者已通过光疗重新掌控生活。对他们而言,在被疾病束缚的日子里,能够找到一种自主的治疗方式,重获生活的主动权,这本身就是一种奇迹。随着研究的深入,或许有一天,阳光中的治愈力量能为更多患者带来希望,改写自身免疫疾病治疗的历史。
参考文献
1. Simpson, S. Jr., et al. “Latitude Continues to Be Significantly Associated with the Prevalence of Multiple Sclerosis: An Updated Meta-Analysis,” Journal of Neurology, Neurosurgery & Psychiatry, Vol. 90, No. 11, November 2019.
2. Apperly, F. “The Relation of Solar Radiation to Cancer Mortality in North America,” Cancer Research, 1941.
3. Garland, F., & Garland, C. “Do Sunlight and Vitamin D Reduce the Likelihood of Colon Cancer?”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Epidemiology, 1980.
4. Lucas, R., et al. “Sunlight Exposure and Risk of Multiple Sclerosis in Australia,” Lancet, 2011.
5. Hart, P., et al. “Narrow-Band Ultraviolet B Therapy for Clinically Isolated Syndrome: A Randomized, Controlled Trial,” Lancet Neurology, 2016.
来源: 科普文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