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生,我的牙齿咬硬东西会痛,喝凉水也会敏感,可是我照镜子看,牙齿表面好好的,没虫牙,牙龈也不红肿,这到底是怎么回事啊?”

类似这样的困惑,在口腔门诊并不少见。很多人以为牙齿疼痛一定是蛀牙或者牙龈发炎,其实不然。有时候,真正的“幕后黑手”是一条肉眼难辨的裂纹——牙隐裂。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揭开这个“幕后黑手”的面纱,认识它、预防它、对抗它,守护我们的口腔健康。

一、什么是牙隐裂?

牙隐裂(Cracked Tooth)是指牙齿表面出现的细小裂纹,通常难以用肉眼察觉。它不同于明显可见的牙裂或断裂,更像是隐藏在牙齿内部的“隐形地雷”。裂纹可能仅限于牙冠,也可能向下延伸至牙根。早期往往没有明显症状,但一旦裂纹波及牙本质甚至牙髓,便可能引发牙齿敏感、咀嚼时疼痛,甚至导致更严重的牙齿问题。

图源:Pixabay

二、为什么会发生牙隐裂?

牙齿隐裂的形成原因可分为内因和外因两方面。

l 内因:主要是牙齿本身的结构差异,不同部位的形态、厚薄和构造不同,使得牙齿在受力时抵抗能力不一。例如牙齿表面的深沟或牙釉质中的釉板等较薄弱的部位,容易成为隐裂的起点。因磨损不均而存在高尖陡坡的牙齿,咬合时会受到较大的水平向分力,这种水平向力对牙齿的破坏性很大,可使窝沟底部的釉板向牙本质方向加深加宽。

l 外因:在咀嚼中突然遇到沙砾、骨渣等,会使某个牙齿承受的咬合力骤然加大,这种突然变大的咬合力极易造成包括隐裂在内的牙体硬组织损伤。事故中外力对牙齿的打击、医源性损伤,如拔牙中的器械失控撞击对颌牙等,也都会导致牙齿隐裂。

三、如何判断发生了牙隐裂?

牙隐裂的症状常常让人“摸不着头脑”,判断是否患有牙隐裂,主要依赖于一些特殊症状。如果你在吃冷热或酸甜食物时感到牙齿突然刺痛,或者咬东西时某颗牙齿特别痛,但又看不到明显蛀牙,可能就是牙齿出现了隐裂。这种裂纹通常肉眼难以发现,因此需要到医院做专业检查。医生会使用口镜、显微镜,并结合染色和咬合测试,找到裂纹的具体位置。

四、如何治疗牙隐裂?

牙隐裂一旦出现,不论裂缝深浅,都不能自行愈合,需要尽早发现和治疗。

l 裂缝较浅:若无明显症状或偶有咬硬物不适,且牙髓活力正常者,医生可通过调整咬合、尽可能将裂纹磨去后做预防性树脂充填或做嵌体、全冠等方式进行修复。

l 裂纹较深:若伴随牙痛等情况时,通常需要先做根管治疗,再加全冠修复来保留牙齿。

l 裂纹累及髓底及牙根:牙齿可能就保不住了,需要拔除后再进行义齿修复。

五、如何预防牙隐裂

l 避免咬硬物:啃坚果壳、咬冰块、咬硬骨头等行为是牙隐裂的“高危动作”,应尽量避免。

l 调整咬合异常:咬合不平衡会造成某些牙齿承受过大的压力,长期下来容易出现裂纹,可以及时做牙齿矫正或调整咬合。

l 减少磨牙:夜间磨牙是牙隐裂的常见诱因之一,如有磨牙习惯,可佩戴夜间保护牙套。

l 避免冷热交替饮食:比如吃火锅、麻辣烫之类的热食时喝冰镇的饮料,在剧烈的冷热交替循环中,牙齿经受较大的温差刺激,可能导致牙隐裂的发生。

l 定期检查:每年进行1~2次口腔检查,医生可以通过专业手段早期发现牙隐裂的蛛丝马迹。

图源:Pixabay

牙隐裂,就像藏在牙齿深处的“隐形杀手”,往往在毫无预警的情况下悄然出现。幸运的是,只要我们对牙齿多一分关注、定期检查、避免不良用牙习惯,就能大大降低牙隐裂的发生风险。牙齿虽小,却承担着我们每天的饮食与健康,希望每一位读者都能重视这些“微小”的信号,别让一条裂纹,成为口腔健康的“断点”。有不明原因的牙痛、敏感,别犹豫,去看牙医吧。早发现、早处理,才是守护牙齿最稳妥的方式。

供稿单位:重庆医科大学附属口腔医院

作者:特诊科 余霜医生

审核专家:余昕主任医师、郭姗姗副主任医师

声明:除原创内容及特别说明之外,部分图片来源网络,非商业用途,仅作为科普传播素材,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若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来源: 重庆市科学技术协会

内容资源由项目单位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