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平

衡水市第五人民医院

家中色彩鲜亮的清洁剂、形似糖果的药片,常成为儿童误食的隐患。误食中毒后的首段时间处理至关重要,然而许多家庭采用的盲目催吐、喂食牛奶等方法,反而可能加重伤害。科学应对需遵循“识别毒物、隔离危险、减少吸收、及时送医”四步法。掌握这些急救要点,方能在突发状况下为生命争取更多主动权。

中毒事件的快速识别

1、典型症状的警觉信号

中毒早期症状是重要警示信号。当口腔出现灼伤、溃疡,伴随异常气味或反复呕吐时需格外留意。接触神经性毒物可能导致瞳孔异常缩小或散大,腐蚀性物质则会造成口唇周围白斑、红肿。发现散落药瓶等可疑迹象,应及时询问摄入物,并密切观察呼吸、意识等全身反应。

2、毒物类别的初步判断

现场残留物是判断毒物性质的重要线索。液体毒剂可通过气味辅助鉴别:酸性物质多散发刺鼻酸味,碱性物质则可能无味但触感滑腻。药片可根据形状、颜色、刻印编码对照药品手册识别,保留包装或拍摄高清残片,为后续专业判断提供依据。不明粉末可通过简单实验初步筛查,如观察遇水后的溶解、变色或起泡反应,但需避免直接接触。

3、危险程度的科学评估

评估中毒风险需结合摄入者体质与毒物特性。婴幼儿对剂量极为敏感,少量成人药物即可引发严重后果;成年人则需根据体重估算摄入量。腐蚀性毒物即便少量接触也可能造成深度损伤,挥发性毒物不仅威胁患者,还可能对施救者构成吸入风险,需迅速开窗通风并做好防护。

家庭急救的黄金操作

1、毒物清除的禁忌与许可

清醒状态下误服非腐蚀性物质,可适量饮用清水稀释,但单次饮水量不宜过多。强酸强碱中毒严禁催吐,避免二次灼伤消化道;石油类溶剂误服后洗胃需专业操作,家庭催吐可能导致吸入性肺炎。若无法判断毒物性质,切勿盲目尝试清除,以免加重伤害。

2、黏膜保护的关键措施

常见的家庭急救误区中,牛奶并非万能解药:仅适用于部分重金属中毒,多数情况下反而会加速脂溶性毒物吸收。蛋清可临时覆盖消化道黏膜,但可能影响医院洗胃效果。清水漱口能清除口腔残留毒物,但需谨慎避免吞咽;必要时可用湿纱布轻拭口腔,保持清洁。

3、毒物吸附的科学应用

活性炭是有机毒物的有效吸附剂,按每公斤体重对应适量混悬液服用,且需在中毒一小时内使用。注意避免与牛奶、饮料同服,防止降低吸附效果。蒙脱石散对部分细菌毒素有吸附作用,但对化学毒物效果有限,不可替代专业处理。

医疗系统的有效衔接

1、急救信息的精准传递

拨打急救电话时,需清晰说明毒物名称(若未知则描述外观、气味)、摄入时间、估算剂量及当前症状。携带毒物原包装、残留物或呕吐物样本就医,同时记录患者意识状态变化的时间节点。准确信息能帮助医院快速启动针对性治疗方案。

2、转运途中的生命支持

昏迷患者需保持侧卧位,防止呕吐物误吸;注意保暖,避免低体温加重病情。腐蚀性中毒者禁止大量饮水,可用湿纱布湿润口唇缓解不适。若已知中毒类型,可携带对应拮抗剂,但需提前咨询专业人员。

3、院内处置的配合要点

配合医院检查时,需如实告知中毒经过与家庭处理措施。洗胃前需通过影像学检查排除消化道穿孔风险;置入胃管时按医嘱配合吞咽动作,确保操作顺利。血液灌流等治疗期间保持肢体稳定,及时反馈心悸、寒战等不适症状。妥善保存毒物检测报告,为后续诊断与法律程序提供依据。

误食中毒的紧急处理容不得半点慌乱,精准判断远比仓促行动更为关键。从察觉异样到送往医院,每一步抉择都关乎救治效果。家长们需将药品妥善锁存,清洁剂使用原装容器存放,这是预防悲剧的第一道防线。无论中毒症状轻重,专业指导不可或缺。掌握科学急救方法,就是为家人生命安全撑起坚实屏障。

来源: 医药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