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昆虫数量和多样性在全球范围内急剧下降,引发了生态学家和农业专家的广泛关注。据部分研究显示,自20世纪70年代以来,昆虫的生物量已几乎减半。导致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包括栖息地丧失(如农业发展、城市化)以及气候变化。但是,科学界对这些全球变化驱动因素之间的相互作用及其叠加影响的了解仍然有限。

▲上图:蜜蜂在用芦苇茎制成的人工巢穴中沉睡,等待有利的飞行条件。不同种类的蜜蜂用粘土或植物碎屑封闭它们的巢穴入口。(摄影:Cristina Ganuza)图源:维尔茨堡大学

我们生活的世界正在悄然改变,而最先感受到这些变化的,往往不是人类,而是那些看似微不足道的小生物。“海洋与湿地”(OceanWetlands)小编注意到,来自德国维尔茨堡大学的一项最新研究显示,在气候变暖和土地利用加剧的双重影响下,昆虫,特别是蜜蜂,正面临前所未有的生存压力。这项研究于2025年5月7日发表在《英国皇家学会生物学学报》(Proceedings of the Royal Society B)期刊上。这项横跨巴伐利亚州179个研究点的实地调查,为全球生态系统可持续性敲响了警钟。长期以来,科学界已广泛认识到栖息地丧失和全球变暖是昆虫数量锐减的关键因素,但它们如何共同作用、相互强化,所带来的复杂影响却鲜有系统研究。此次由维尔茨堡大学主导的“LandKlif”研究项目,首次以大规模实地数据揭示:两大环境压力之间的协同作用,远比单一因素更具破坏力。蜜蜂面临严峻生存挑战
研究特别指出,蜜蜂对这两种环境压力的复合作用表现出高度敏感。在自然生态系统较完整的森林地区,蜜蜂群体在白天高温下依然保持活跃;但在城市区域,它们的数量却骤降65%。此外,不仅是白天气温,夜间温度的异常升高同样对蜜蜂造成了广泛负面影响,表现为物种数量减少、群体多样性下降等现象。

项目研究人员、生态学家Cristina Ganuza博士表示:“我们发现,即便是日间活动的昆虫,也会因夜间气温升高而受到显著影响,而这一点在过去往往被忽视。”

农业生态系统亦难独善其身相较于蜜蜂等传粉昆虫,食物链上层的捕食性昆虫,似乎对温度升高有更强的适应能力,但在缺乏自然缓冲的农田环境中,其数量同样出现下降趋势。这对农业可持续发展构成潜在威胁——因为这些昆虫正是自然害虫控制系统的重要成员。

Sarah Redlich博士补充道:“如果这些高营养级昆虫在单一农田环境中难以存活,其对害虫的控制能力也将随之减弱,最终影响作物产量和健康。”

三大关键****这项研究总结出三大关键发现:
**1、**在森林和草地等自然生态系统中,白天适度升温反而有助于提升蜜蜂种群数量和多样性。但是,这一正面效应无法在城市或高强度农业区域复制。因此,维护和恢复这些自然栖息地的连通性,是支持昆虫生存的关键举措。
2、夜间气温升高普遍抑制了蜜蜂的种群丰富度,这种负面效应在不同类型的栖息地中表现一致。该发现揭示了一个被长期忽视的风险因素,并指出需要进一步研究昆虫对夜间气候变化的生理响应机制。
3、气候变化与土地利用对昆虫的影响,因其在食物链中的位置而异。这种差异化反应,可能会破坏生态系统内部的功能协作,影响传粉、害虫控制等关键生态服务。本项研究由维尔茨堡大学协调,联合慕尼黑工业大学、魏恩斯蒂芬-特里斯多夫应用科技大学、拜罗伊特大学共同完成。研究经费由巴伐利亚州科学与艺术部资助。

在气候变化与人类活动双重驱动的背景下,这项研究再次提醒我们:自然生态系统的稳定性正面临严峻挑战,而蜜蜂,作为生态服务的重要提供者,已成为最早受到冲击的“哨兵物种”。保护它们,实则是在保护人类自身的未来。在确保农业产能和城市发展的同时,如何有效整合自然生态系统,将成为各国政策制定者和社会各界面临的重要课题。

本文仅代表资讯,供读者参考,不代表平台观点。
资讯源 | royalsocietypublishing编译 | 王芊佳 审核 | Linda排版 | 绿叶参考资料略

来源: 海洋与湿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