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以为太阳能提供动力的黑板擦除尘仪器、防诈骗智能相框守护老年人安全、搭载多种传感器的湿地水环境监测智能无人船……5月18日,2025年全国科技活动周武昌启动式暨第二十一届武昌区青少年科技环保嘉年华活动正式启动。活动由中共武昌区委宣传部指导,武昌区科协、武昌区教育局、武昌区经济信息化和科技创新局举办。以“科创育才强支点 智汇武昌启未来”为主题,通过成果展示、互动体验、实践活动、亲子课堂等形式,呈现武昌科学教育加法的实践与探索。湖北省科协党组成员、副主席朱志斌,湖北省科协科普部部长赵钢,湖北省科协青少年科技中心主任靖春元,武汉市科协副主席袁艳斌等参加活动。
“严谨不是死板,而是要像黄爷爷一样,把每个不可能磨成可能。”中山路小学黄旭华科技教育中心的同学们生动演绎情景剧《深蓝的誓言——我们不会忘记》,传递出科技探索背后的动人故事与坚定信念,并由此揭开活动序幕。
青少年创新成果展演环节,众多充满创意与智慧的作品亮相,充分展现出武昌区青少年的创新活力与科技素养。“有飞天遁地的锐气,也有悲天悯人的灵魂。武昌的青少年既能把火箭射向星辰大海,也能静下心来倾听稻田里的声声虫鸣。”现场观众发出感叹。
活动现场,创新成果展示与体验区域人气爆棚。在科创板块,奇思妙想的科技创意作品、三维设计与制造的精彩成果、智慧家居的便捷应用、物联网相关的创新展示,以及望远镜制作与观测体验、未来科技展示与体验等项目,让青少年们近距离感受科技创新的魅力,亲手触摸未来科技的模样。环创方面,《碳探娃的生态课堂》(小学版、中学版)带来沉浸式的环保知识学习体验;全国中学生水科技发明比赛湖北赛区成果展示、“碳探创意海宝”成果展,展示了青少年在环保科技领域的探索与实践。
科学秀、亲子课堂、微论坛与实践活动等区域同样精彩纷呈。科学秀以趣味十足的实验与表演,将复杂的科学原理生动呈现;“让我带你去飞翔”“缤纷童年共筑家园”等亲子课堂,促进家长与孩子共同探索科技与环保知识,增进亲子互动。“碳”路先锋—全国青少年低碳科创微论坛(武汉地区专场)上,青少年们积极交流低碳科创想法,碰撞出智慧火花。而航空航天模型及无人机、车辆模型、航海模型、建筑模型、电子创客、天文知识竞赛、望远镜制作、“碳探娃奇思妙想”挑战赛等实践活动,让青少年在动手操作中提升科技实践能力,激发创新思维。
武昌区科协相关负责人表示,本次活动不仅是一场科技与环保的盛宴,更是一次对青少年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的深度培育。通过丰富的活动内容,让青少年在亲身体验中感受科技的力量,树立环保意识,为培养未来科技人才、推动绿色发展奠定坚实基础。未来,武昌区将继续以科技活动为契机,不断激发青少年的科技热情,为科技创新与环保事业注入更多青春活力。
“给菜园安上眼睛和鼻子”
“随着城市里高楼越来越多,许多家庭住在空间有限的房子里,大家既想吃到自己种的新鲜蔬菜,又担心阳台太小、种菜太麻烦——传统种菜需要泥土、要天天浇水,还可能招虫子。”南湖第一小学六一班张珂萌介绍,垂直无土栽培技术就像个“魔法种植箱”:不需要泥土,只用营养液,还能把菜架子一层层叠起来,特别节省空间!这个“会自己照顾植物的智能菜园”,我给设备装上温度、湿度传感器,就像给菜园安了“眼睛”和“鼻子”,一旦发现植物渴了、冷了,立刻启动水泵浇水、开补光灯增温增光,还能检测到病虫手动除虫。张珂萌告诉记者,这个项目不只是为了种菜,更想让城市里的家庭和学校感受到:原来农业科技离我们这么近。
智能相框为老年人提供无微不至关怀
武大第一附小5年级孙煜博设计的“老人防诈骗智能关怀相框”深受现场师生喜爱。他表示,设计这款相框的的初衷源于姥姥曾接到“冒充公检法”的电话差一点上当受骗,由此,我关注到由于信息科技的快速发展,电信诈骗手段不断翻新,而许多老人对新技术不了解,防范意识较弱,导致老年人群体面临的电信诈骗风险日益增加,易成为诈骗分子的目标。“这款相框采用语音识别技术识别与诈骗相关的敏感词并提醒老人,通过微型网络服务器实现智能设备和手机互联。当装置识别到敏感词时,可将预警信息发送给家人;家人收到预警信息后,可通过手机向装置发送信息实现对老人的及时关怀。”
桂建芳院士寄语碳探武昌伢:“生态文明担当者,科技创新爱国情”
当天,同期举办的2025年少年科学院低碳科创微论坛,汇聚专家学者与少年院士,探讨低碳科技与人才培养的融合路径。
中国科学院桂建芳院士担任“碳探少年科学院”首席科学家,他寄语碳探武昌伢:“生态文明担当者,科技创新爱国情”。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中国可持续发展教育秘书长王巧玲博士视频致辞,武汉市武昌区科学技术协会副主席朱大贤致辞,并为碳探少年科学院首席科学家桂建芳院士题词揭幕。
“今日的碳探少年就是明日‘碳中和’承诺兑现的担当者”,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中国可持续性发展教育专家朱翠兰老师认为。
论坛虽已落幕,但创新的种子早已种在少年院士们的心间。
来源:武汉科技报
记者:盛甜
摄影:肖凯
通讯员:朱大贤 廖武林
编辑:郝好
来源: 武昌区科协 武汉科技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