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位90岁的老人每天需要服用早、中、晚三顿药,药盒里密密麻麻的药片让她眼花缭乱。某天,她因头晕跌倒送医,医生发现她同时服用了三种成分相似的降压药——这是重复用药的典型案例。据统计,我国老年人平均患有6种疾病,日常用药多达5-9种,而重复用药导致的不良反应发生率比青壮年高2.5倍。药盒里的“隐形陷阱”,究竟如何威胁老年人的健康?

01重复用药的“双重推手”:疾病复杂性与药物信息差

多病共存,多科开药埋隐患

老年人常同时患高血压、糖尿病、冠心病等多种慢性病,需跨科室就诊。不同医生可能开具成分相似的药物,例如“阿司匹林”与“氯吡格雷”同为抗血小板药物,联合使用可能增加出血风险。此外,患者自行购买非处方药(如感冒药、止痛药)时,若未仔细核对成分,易导致重复用药。

案例:王大爷因糖尿病、高血压等疾病长期服用5种药物,近期频繁头晕。检查发现,他同时在两家医院开了两种含相同成分的降压药,叠加使用引发低血压。

药名不同,成分相似难辨别

许多药物成分相同但商品名不同。例如,退烧药“对乙酰氨基酚”可能出现在感冒药、止痛药中,若叠加服用可能引发肝损伤。老年人因视力下降、理解力有限,更易混淆。

数据:重复用药中,因药物名称混淆导致的占比高达35%。

02重复用药的“三重危害”:从身体损伤到治疗失效

毒性叠加,脏器负担加重

肝脏和肾脏是药物代谢的主要器官。老年人肾功能减退,药物清除速度降低,重复用药易导致蓄积中毒。例如,地高辛(强心药)若剂量不当,可能引发心律失常,甚至危及生命。

不良反应率飙升

统计显示,同时服用1-5种药物时,不良反应发生率为3.4%;超过6种时,这一数字升至4.7%。镇静类药物(如安眠药)重复使用可能导致跌倒、认知障碍;降糖药与β受体阻滞剂联用,可能掩盖低血糖症状。

治疗失效与经济浪费

重复用药不仅无法增强疗效,还可能因药物相互作用抵消治疗效果。例如,抗生素与益生菌同服会降低后者活性。此外,重复购药造成经济负担,部分老人甚至因此减少必需药物的使用。

03破解陷阱的“四把钥匙”:家庭、医院、技术与社区联动

家庭:巧用工具,简化用药流程

可视化提醒:陕西一位孙子在药包上画“公鸡、太阳、月亮”图标,帮助90岁奶奶区分早、中、晚用药。台州护士设计的卡通贴纸(如“包子”代表早餐前)已申请专利,适合视力不佳的老人。

智能药盒:配备定时提醒功能的药盒可减少漏服、误服。部分药盒还能通过手机APP同步数据,方便家属远程监督。

医院:药物重整,精简用药方案

药师门诊的“药物重整”服务可筛查重复用药、配伍禁忌。例如,抗抑郁药与止痛药联用可能引发类似痴呆的症状,通过调整可避免。《中国药典》建议,60岁以上老人用药量为成人3/4,80岁以上仅需1/2。

技术赋能:数字化管理药箱

拍照存档:将老人常用药拍照存至手机,就医时供医生快速判断药物冲突。

社区药箱清理:北京昌平区“用药安全员”志愿者定期入户清理过期药、整理用药清单,服务超800人次。

自我管理:警惕“经验用药”误区

勿信偏方:64岁季阿姨因自行加倍服用降压药导致低血压休克,送医抢救。

定期体检:长期服药者需每3-6个月检查肝肾功能、血药浓度,及时调整剂量。

04社会共治:构建用药安全网

老年人用药安全需多方协作:

政策层面:推动“老年专用药”研发,优化药品说明书字体和表述。

社区服务:推广“家庭药师”签约制,提供上门用药指导。

公众教育:通过科普讲座、短视频普及“药物成分核对”“剂量递减原则”等知识。

结语

药盒里的“隐形陷阱”并非无解之谜。通过家庭关怀、医疗干预、技术创新与社会支持,我们可以为老年人筑起一道用药安全的“防护墙”。记住:药不是越多越好,精准、精简才是健康长寿的钥匙。

声明:本文内容综合权威医学资料与案例,旨在科普教育,具体用药请遵医嘱。

来源: 陈药师药科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