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眼科门诊中,我们经常遇到这样的对话场景:
家长焦急地询问:“医生,学校体检说孩子视力不达标,是不是近视了?”
医生耐心地追问:“除了视力检查,还带孩子做过其他眼睛检查吗?”
家长往往一脸茫然:“学校每学期都会查视力啊,还需要做什么检查?”
国家卫健委监测数据显示,2020年我国儿童青少年近视率高达52.7%,相当于每两个孩子中就有一个患有近视。然而令人担忧的是,许多家长在近视认知上存在误区——将视力1.0(对应标准对数视力表的5.0)当作判断近视的唯一标准。今天,我们就来聊聊:为什么近视防控不能只盯着视力看?
视力检查,简单却有局限
视力检查是最基本的视觉功能评估方式,主要反映受检者在5米距离辨认字母的能力。在一定范围内,裸眼远视力的下降程度与屈光度存在关联,近视度数越高,远视力越差。然而,视力检查存在明显的局限性:
1.调节代偿:部分孩子眼睛调节能力强,即便已出现轻度近视,视力检查仍可能正常,导致近视被漏诊。
2.调节痉挛:没有近视的孩子,若近距离用眼过度,眼睛内肌肉持续收缩无法放松,会引发“假性近视”,造成视力下降。
3.个体差异:相同近视度数的孩子,裸眼视力可能不同。比如同样100度近视,有的孩子视力0.6,有的却能保持0.8。而且,学龄前儿童视力正常参考值需考虑年龄,3~5岁儿童视力下限为0.5,6岁及以上为0.7。
4.环境影响:检查时的照明条件、检查距离、孩子的心理状态等都会干扰视力测量结果的准确性。临床上,也会碰到在学校检查视力正常,在医院检查却发现异常的情况。
由此可见,仅看视力一项指标,会让部分近视孩子错过最佳干预时机,也可能误判“假性近视”情况。
近视防控的关键指标
科学的近视防控需要多维度评估,以下这些指标在实际工作中常常联合应用:
1. 屈光度,近视诊断的“金标准”
屈光度是反映眼睛屈光状态最常见、最直接的指标之一。需要强调的是,必须以正规医院散瞳验光的结果作为诊断近视的金标准。人眼的屈光状态从出生后逐渐变化,正常情况下,婴幼儿时期大多处于远视状态,随着生长发育,会逐渐向正视发展,到学龄前基本达到正视[1]。但如果孩子过早、过多近距离用眼,如在6岁前就消耗完远视储备,那么小学阶段极易发展为近视。因此,屈光度的变化对诊断和监测近视发展至关重要。
2.眼轴长度,近视发展的“预警雷达”
通俗来讲,眼轴长度就是眼球从前到后的长度,代表着眼球的发育情况。眼轴长度在新生儿时约为16.5mm,6岁时平均约为22.5mm,此后以每年约0.1~0.2mm的速度生长,到15岁时接近成人水平,约为22~24mm[2,3]。若眼轴增长速度过快,轴性近视发生的风险大为增加,是目前儿童青少年近视的主要类型。研究显示,眼轴在近视发生的前2年到近视发生后的5年增长明显,尤其是在近视发生前1年增长最快。并且,男生的眼轴通常比同龄女生更长。
3. 角膜曲率,光学特性的“稳定器”
简单来说,角膜曲率就是角膜表面的弯曲程度,简称K值。K值一般在学龄期就趋于稳定,但每个孩子的K值并不一样。正常情况下,K值范围在39~45D,平均约42D。如果K值<39D,说明角膜较为平坦;K值>45D,则角膜比较陡峭。K值越大,意味着角膜表面越弯曲,就像一个更“凸”的透镜,角膜汇聚光线的能力也就越强。所以,部分近视是由于角膜曲率过大,导致眼球的屈光力超出正常范围,而此时眼轴长度仍在正常范围,这种近视称为屈光性近视。
建立屈光档案,为孩子视力健康护航
为孩子建立屈光档案,是一种科学、有效的近视防控手段。通过建立完整且连续的屈光发育档案,能够动态追踪眼睛各项重要参数的发育趋势,早期发现近视苗头,科学区分近视类型,并据此制定个性化的近视防控方案。
一般建议孩子从3岁起,就到正规医院眼科建档,内容应涵盖裸眼视力、散瞳验光、眼轴、角膜曲率等核心项目。同时,要坚持定期复查:学龄前儿童建议每年复查1~2次;学龄儿童每学期复查1次;处于近视进展期的儿童,则每3~6个月复查1次。
特别提醒各位家长,当孩子出现以下表现时,务必尽快带孩子就医:
1.频繁眯眼、眨眼;
2.看电视时不自觉地越坐越近;
3.抱怨看不清黑板;
4.经常揉眼睛。
请牢记:视力正常并不意味着没有近视,全面的眼科检查才是守护孩子视力健康的坚固防线!家长们一定要重视起来,用科学的方法,为孩子的光明未来保驾护航。

参考文献
[1] 眼科学/杨倍增,范先群主编.—9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8.
[2] 《眼轴长度在近视防控管理中的应用专家共识(2023)》专家组. 眼轴长度在近视防控管理中的应用专家共识(2023)[J]. 中华实验眼科杂志, 2024, 42(1):1-11.
[3]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办公厅. 近视防治指南:国卫办医政函〔2024〕168号 [EB/OL].[2024-05-17].https://www.gov.cn/zhengce/zhengceku/202406/content_6957665.htm

来源: 中南大学湘雅医院眼科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