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国家卫生健康委、中国疾控中心等部门专家组织撰写的《中国心脏骤停与心肺复苏报告(2022年版)》报告显示,我国心脏骤停总体发病率97.1/10万,且成逐渐上升趋势。
心脏骤停由于其高致死致残率,是严重威胁人民群众生命健康的重大公共卫生问题之一。心脏骤停一旦发生,在四分钟内接受高质量的心肺复苏和电除颤是挽救生命的关键。
一、引起心脏骤停的原因有哪些?
1. 意外事故、自然灾害、中毒
2. 疾病:心血管疾病、中枢神经系统疾病、休克、窒息
3. 麻醉手术意外
4. 其他:药物
二、心脏骤停后的症状有哪些?
1. 3秒可出现黑朦
2. 5-10秒可出现意识丧失、突然倒地、晕厥、脑氧储备耗尽
3. 15-30秒可出现全身抽搐、脑电活动消失
4. 60秒可出现自主呼吸逐渐停止
5. 4分钟时脑内葡萄糖耗尽开始出现脑死亡
6. 10分钟后即使抢救成功也可能是植物状态
三、抢救成功率与抢救时间的关系
1. 若被抢救者发生心跳呼吸骤停1分钟之内开始抢救,抢救成功率大于90%
2. 1-4分钟抢救成功率大于50%
3. 10分钟后开始抢救,抢救成功率基本为0
四、心肺复苏生存链
1. 识别与启动
(1) 判断现场环境安全,确认安全后进入施救现场,避免二次意外伤害。
(2) 用双手拍被抢救者的肩膀,并在患者左右耳大声呼喊,以防患者因左耳或右耳失聪无法听到呼叫声。
(3) 判断同时拨打120,现场人员较多时指派一名人员打120,避免现场混乱。
(4) 呼叫后被抢救者无反应,施救者触摸颈动脉(喉结旁开2指)和观察呼吸,并在10秒钟之内判断患者是否发生心脏骤停。如果无呼吸或者仅为喘息、不能在10秒内感觉到脉搏,应识别为心脏骤停。(建议非专业人员对可能的心脏骤停患者实施心肺复苏,因为如果患者未处于心脏骤停状态,这样做对患者造成伤击的风险也较低。)
2. 高质量心肺复苏:操作三步骤:C→A→B(基础生命支持)
(1) 胸外按压 C(Compression)
Ø 患者要仰卧体位,躺在硬板地上,保持身体平直、无扭曲
Ø 双手交叠用,掌根垂直按压掌根按住患者两个乳头连线的中点位置
Ø 双臂伸直,靠身体的力量垂直按压胸廓
Ø 按压幅度:5-6厘米、频率:100-120次/分钟,每次按压后要保证胸廓完全回弹
Ø 减少中断,两人交换时应由按压人发出指令,另一人在被抢救者对侧准备好后面方可交换按压
Ø 施救者双腿分开(保持稳定)跪于被抢救一侧,身体中线与患者双乳头成一直线
(2) 开放气道A(Airway)
Ø 进行30次心脏按压后,立刻开放气道,并准备做人工呼吸
Ø 将一只手置于患者的前额,然后用手掌推动,使其头部后仰
将另一只手的手指置于颏骨附近的下颌下方;提起下颌,使颏骨上抬
Ø 注意在开放气道同时应该用清除被抢救者口中异物或呕吐物,有假牙者应取出假牙
(3) 人工呼吸B(Breathing)
Ø 每进行30次心脏按压后,开放气道、做2次人工呼吸
Ø 捏住鼻子,应该持续吹气1秒以上,缓慢吹气,保证有足够量的气体进入并使胸廓起伏,但要避免过度吹入气量过大,以免造成患者损害。按压与吹气的比例为30:2。
五、AED的使用
心搏骤停时最常见约85%是心室颤动(VF),最有效的治疗方法就是除颤,VF在数分钟内就可能转为心搏停止,成功除颤的机会转瞬即逝。
Ø 取到AED,按下电源,按语音提示操作
Ø 按照图示将电极片粘贴皮肤裸漏处
Ø ADE自动分析心律
Ø 根据语音提示按下放电按钮
注意:等待急救设备(如AED)时,应同时进行心肺复苏,AED到达后尽早除颤。
六、何时可以停止心肺复苏
Ø 持续到专业人员到来或被抢救者心跳呼吸恢复。
Ø 颈动脉搏动恢复:按压有效时,每按压一次可触摸到颈动脉一次搏动,若中止按压搏动亦消失,则应继续进行胸外按压,如果停止按压后脉搏仍然存在,说明患者心搏已恢复。
Ø 口唇颜色:复苏有效时,面色由紫绀转为红润,若变为灰白,则说明复苏无效。
Ø 呼吸恢复:心肺复苏有效时,可出现自主呼吸
Ø 瞳孔变化:瞳孔由大变小并有对光反射,甚至有眼球活动。
七、常见问题
Ø 按压过程中肋骨断了还按么?
答:肋骨断了也要按
Ø 我不认识他,我怕他有传染病,不给他人工呼吸可以么?
答:研究表明,单纯胸外按压心肺复苏在心脏骤停的急救中也能起到重要作用,可以为患者提供一定的血液循环和氧气供应,维持重要器官的功能。
Ø 我不是医务人员,我怕惹麻烦怎么办?
答: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第184条,因自愿实施紧急救助行为造成受助人损害的,救助人不承担民事责任。
人人会急救,急救为人人,心肺复苏,既是对自己的保护,更是对他人生命的尊重。
来源: 科学达人如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