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一株在耳道里安家的曲霉菌,作为一名微生物界的探险家,我和我的小伙伴们最爱温暖潮湿的环境。就在上周,我亲历了一场由耳机引发的“耳道派对”,最终却被人类医生一窝端了。
【我的派对之旅】
我的宿主是个音乐发烧友,终日戴着汗津津的耳机。当我探寻到他耳道的刹那,我仿佛看到了天堂:37℃恒温、90%湿度,耳道皮肤上还带着抓挠留下的微小伤口——这简直是微生物界的七星级酒店!通过他从来不清洁的耳机,我们曲霉菌家族顺利入驻这个完美生态圈。
菌丝宝宝们如春藤般在耳道快速蔓延,我们分泌的代谢物引发剧烈瘙痒,促使这个音乐发烧友不断抓挠,这样反而为菌群扩张开辟新领地。很快灰白色菌苔完全覆盖鼓膜,他开始出现耳鸣、耳闷、听力下降,这正是我们制造的生物膜阻隔了声波传导。
最终这个音乐发烧友因无法承受瘙痒、耳闷、耳鸣,到医院就诊,被诊断为外耳道真菌病,医生通过科学除菌终结了我们的派对。
【耳朵里的真菌派对是如何开始的?】
虽然我们的派对以失败告终,但作为真菌界的“老司机”,我还是要为大家科普外耳道真菌病。这种病俗称“耳朵发霉”,是由于真菌在耳道内过度繁殖引发的炎症。健康人的耳道本身具有自洁功能:耳垢(耵聍)能抑制细菌,耳毛可阻挡灰尘,弱酸环境抑制微生物生长。然而,以下行为会破坏耳道的健康环境,使真菌得以滋生:
1. 频繁掏耳:使用棉签、发卡等工具可能划伤耳道皮肤,破坏保护屏障,为真菌提供繁殖条件。
2. 耳道潮湿:游泳、洗澡后未及时干燥,或长期佩戴入耳式耳机,营造温暖潮湿的环境。
3. 免疫力低下:糖尿病、长期使用抗生素或激素类药物,导致菌群失衡。
【耳朵发出的求救信号】
若出现以下症状,需警惕外耳道真菌感染:
1. 奇痒难忍:感觉像蚂蚁在耳内爬行,夜间尤为明显。
2. 分泌物增多:耳道内出现灰白、黄绿色碎屑,或结成筒状、块状痂皮。
3. 耳闷耳鸣:真菌团块堵塞耳道,导致听力下降,闷胀感明显,甚至听到心跳声。
4. 疼痛流脓:若合并细菌感染,耳道可能出现红肿、灼痛,甚至流脓。
【如何揪出真菌元凶?】
1. 耳镜检查:通过耳镜观察耳道内是否有绒毛状菌丝或霉苔。
2. 显微镜检测:取分泌物样本,滴加氢氧化钾溶液后显微镜下可见菌丝或孢子。
3. 鉴别诊断:需排除细菌感染、湿疹等其他耳部疾病。
【科学除菌三步走】
1. 彻底清理:用专业工具清除耳道内的真菌团块和分泌物,严重时需用双氧水冲洗。
2. 精准用药:局部涂抹抗真菌药膏,或滴入抗真菌药水。
3. 保持干燥:治疗期间避免耳道进水,洗澡可用棉球堵耳,吹风机冷风低档吹干耳周。
【预防指南:远离真菌派对】
1. 戒掏耳瘾:耳垢会自行排出,频繁掏耳等于“引菌入室”。
2. 干燥为王:游泳后歪头单脚跳排水,洗澡后用棉签轻拭耳廓(勿深入)。
3. 清洁小物:耳机每周用酒精擦拭,避免成为“真菌顺风车”。
4. 慎选采耳:非专业采耳工具消毒不彻底,易交叉感染。
【耳朵喜欢的养生经】
✅ 游泳戴硅胶耳塞,洗头时戴浴帽。
✅ 饮食清淡,少吃刺激、辛辣食物,增强免疫力。
✅ 若耳痒持续3天以上,及时就医,不要乱滴药水或酒精(可能加重感染)。
【温馨提醒】
通过我在耳道多年旅行经验,耳朵是个傲娇器官,过度清洁反而招灾。与其精心伺候,不如无为而治——让耳垢当保安,让耳毛做门卫,还耳道一片清净天地。
来源: 温州市护理学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