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中考体测,孩子使用“氮泵”成绩会更好?
流言:给孩子使用“氮泵”,能够提高孩子运动水平,体育测试成绩会更好。
真相:不要这么做,该行为可能影响孩子的健康。
“氮泵”主要成分是咖啡因和肌酸(或丙氨酸),有的还含有牛磺酸,其中起主要作用的是咖啡因。它是一种中枢神经系统兴奋剂,能够提高警觉性和专注度,减少疲劳感,从而在短时间内提升运动表现。但青少年不建议摄入咖啡因,且不说效果可能非常有限,还会带来不良后果,尤其是大剂量摄入时。比如造成心跳加速、头晕、呕吐等不良反应,严重时甚至会影响内脏器官健康和大脑发育,干扰正常睡眠,造成心理及生理上的多重负担。
来源:人民日报客户端
2.蓝莓表面的白霜是农药残留?
流言:蓝莓表面经常会出现白霜,这些都是农药打多了,有害健康。
真相:这种说法完全是胡说八道。蓝莓表面的白霜并不是农药残留,而是一种天然的保护层,称为果粉。果粉是蓝莓在生长过程中分泌的一层蜡质物质,主要成分是果糖、醇类和酯类,对人体无害。它的作用是防止水分蒸发、抵御紫外线伤害以及抑制病菌侵袭,是蓝莓自我保护的一种方式。而农药残留通常为无色或微小的颗粒,不会形成均匀的白霜状覆盖物。
总之,蓝莓表面的白霜与农药残留无关,消费者无需对此过度担心。只需用清水轻轻冲洗即可食用,无需刻意去除这层天然的保护层。
来源:科学辟谣
3.止痛药不能长期吃,否则会上瘾?
流言:为了止痛,止痛药里面往往含有类似毒品的成分,频繁服用会成瘾。
真相:这是一种常见的误区。我们日常在药店能买到的大多数止痛药都属于非阿片类止痛药,其中最常见的一类是非甾体类抗炎药,比如布洛芬、阿司匹林等。这类药物不具备成瘾性,在说明书或医生指导下合理使用,是安全、有效的。
不少人因为听说“止痛药会上瘾”就拒绝用药,结果让疼痛长期困扰,甚至加重病情。其实真正具有成瘾风险的是阿片类止痛药(如吗啡、可待因等),这类药物需要严格处方管理。用于缓解感冒、头痛、关节痛使用的常规止痛药不在此列,只要规范使用就不会产生依赖问题。
科学用药远比忍着不吃更重要。当疼痛影响生活时,在医生指导下按需服用止痛药,远比强忍疼痛更有助于健康的恢复。
来源:科学辟谣
4.手抖就说明患了帕金森病?
流言:出现手抖的症状就要警惕是不是得了帕金森病,因为帕金森病的患者都会出现手抖症状。
真相:这种说法过分绝对。
“手抖”学名“震颤”,震颤的原因有多种,包括精神紧张、低血糖、甲亢等。而帕金森病引起的震颤为“静止性震颤”,表现为在安静状态下抖动明显,精神紧张时加剧,活动时减轻,入睡后消失,拇指与食指抖动起来像在搓药丸。帕金森的震颤症状还会进展为大腿、头部、舌头的抖动。
此外,帕金森病可分为震颤型、强直型、混合型。其中强直型帕金森病以肌肉僵硬、强直表现为主,可能不出现手抖症状。所以不能根据是否出现手抖判断是否患上帕金森病。除了手抖,睡眠障碍、嗅觉减退、便秘、写字变小、面具脸这些帕金森病早期症状也值得警惕。
来源:人民日报客户端
5.老年人撞树锻炼可以强身健体?
流言:老年人经常撞树锻炼可以刺激身体,达到强身健体的效果。
真相:这种说法是严重误导,“撞树锻炼”不仅缺乏科学依据,更暗藏多重健康风险。老年人血管弹性下降,脆性增加,撞击可能导致血管内斑块脱落,引发脑梗、心梗等致命疾病。而且撞击力度过大,还易造成肌肉拉伤、颈椎损伤甚至骨折,尤其是骨质疏松、腰肌劳损的老人,风险更高。此外,树木表面粗糙易致皮肤破损,增加感染风险。老年人锻炼应遵循科学、安全、适度的原则,选择适合自己的运动方式,如散步、太极拳、游泳等,循序渐进,量力而行,避免过度疲劳。也可以在锻炼前咨询医生,结合自身健康状况选择合适的运动项目。
来源:北京协和医院
6.用阿莫西林洗头,能治疗脱发?
流言:用阿莫西林洗头,可以杀死导致脱发的病菌治疗脱发,还能减少头皮屑。
真相:千万不要这么做。阿莫西林是一种 β-内酰胺类抗菌药物,俗称青霉素类抗生素,常用于治疗细菌感染。而脱发主要与遗传、压力或自身免疫等因素相关,滥用阿莫西林不仅无法解决上述问题,还会无差别杀死有益菌,破坏菌群平衡。研究显示,这种环境下真菌感染率可飙升 30%以上。此外,滥用抗生素还容易导致细菌耐药性增加,危害公共健康。
总之,阿莫西林作为一种处方药,不要随意使用,一定要严格遵医嘱使用。
来源:人民日报客户端
关于科学领域流言榜
由中国科协发布,每月组织专家召开榜单评审会,综合时效性、危害性等标准,甄选出热点流言进行特别解读,并全网推送。
联合发榜:科学辟谣平台、中国互联网联合辟谣平台、“学习强国”学习平台
支持平台:微博辟谣、头条辟谣、腾讯较真、网易健康、头条健康、百度知道、抖音
科学辟谣:由中国科协、国家卫生健康委、应急管理部和市场监管总局等部委主办,中央网信办指导,全国学会、权威媒体、社会机构和科技工作者共同打造,旨在切实提高辟谣信息的传播力、引导力、影响力,让谣言止于智者,让科学跑赢谣言。
评审专家名单
(以姓氏笔画为序)
于乃功 北京工业大学教授 中国人工智能学会理事
宋爽 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营养与健康所 副研究员 中国老年学和老年医学学会营养食品分会 委员
陈锐 中国传媒大学新闻学院传播心理研究所 副教授
贾长凯 厦门大学附属厦门眼科中心 副主任医师
唐芹 中华医学会科普专家委员会副秘书长 国家健康科普专家
来源: 科学辟谣
内容资源由项目单位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