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个身就骨折了?
近日
“女子因过度防晒睡觉翻身时骨折”
登上话题热搜
一名48岁女性怕晒黑
从不穿短袖
且严格使用防晒产品
由于长期持续这种过度防晒的行为
导致她严重骨质疏松
在一次睡觉翻身时
轻微动作即引发骨折
入院检查后发现
其体内维生素D含量只有7.8ng/ml
(正常参考值20—50ng/ml)
加速了溶骨、破骨的过程
医生提醒
缺乏维生素D或导致骨质疏松
↓↓↓
阳光钙剂:维生素D
维生素D是一种人体必需的脂溶性维生素,可促进钙、磷的吸收,维持骨骼、肌肉和皮肤健康,但80%—90%需通过阳光的紫外线照射合成,因此也被称为**“阳光维生素”。**比如,人体皮肤中的7-脱氢胆固醇,只有通过晒太阳才能转变为维生素D3。
数据显示,我国成年人的维生素D缺乏率高达72%,老年人群缺乏率更是达到80%,阳光“充值”严重不足。
夏日来临
太阳的紫外线格外强烈
过量紫外辐射也会对健康造成伤害
有些人表示疑问
既然晒太阳不行
不晒太阳也不行
那么到底应该怎么做呢?
↓↓
为什么会有防晒焦虑
光明网报道,大部分防晒焦虑人群背后隐藏的底层逻辑,是肤色焦虑和年龄焦虑。怕晒黑怕晒老,认同一白遮百丑,认同幼态审美,认同被夸少女感是对女人最高的褒奖。
随着气温升高逐渐入夏,紫外线也越来越强,各种有关防晒的宣传也越来越多。随便刷刷社交媒体,惊叹于现代人为防晒做的努力,已经往100%全隔离的方向发展。不只是涂防晒霜那么简单,防晒已经可以从每一个脚趾头武装到每一根头发:帽子、墨镜、面罩、手套、防晒衣,主打一个“养蜂人”套装。
这几个防晒误区踩坑
误区:全身黑袍防晒,不给紫外线留一点余地。
防晒是防紫外线,保护皮肤不受高温伤害的有效方法。但全身黑袍防晒的手段在直逼40摄氏度的高温天气下可能导致中暑。
误区:24小时全方位防晒,在室内也要防晒。
晚上进行室外活动不要过度防晒。在室外活动时,如果长时间暴露在紫外线下,可以根据不同的活动强度选择合适的防晒方式。
误区:不愿意一寸肌肤晒到一点太阳。
晒太阳是刺激人体合成维生素D最简单的方法,而维生素D不仅有利于钙的吸收,能够帮助治疗和预防骨质疏松症、骨折,还能对抗抑郁、减少肿瘤形成、降低心脑血管疾病风险,甚至对于缓解脱发、改善睡眠问题都有裨益。
误区:选择防晒产品,防晒系数越高越好。
防晒指数越高,防晒效果当然越好,但是,产品中添加防晒剂的浓度也会越高,对皮肤的刺激也会越大。因此,建议根据具体的情况选择不同防晒系数的产品。
如何科学晒太阳?
1. 时间选择
上午(10点前)或下午(4点后),此时紫外线较弱,可减少皮肤损伤风险,是晒太阳的最佳时段;
根据季节调整:夏季缩短至15—20分钟,冬季可延长至30分钟。
2. 部位与方式
手背、手臂、腿部等较厚皮肤区域更适宜晒太阳,避免面部直接暴晒;玻璃阻挡大部分UVB,无法有效合成维生素D,需直接户外接触阳光。
3. 特殊人群
婴幼儿、老年人、孕妇及服用光敏性药物者需缩短晒太阳时间,必要时咨询医生。
来源: 新北方、大众科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