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4月以来,河南气温不断攀升,全省降水偏少,大风天气较多。近日,省气象局和省农业农村厅联合发布小麦干热风灾害风险预警,干热风灾害风险将达到中度以上。
当前,全省小麦普遍进入灌浆期。今年小麦长势如何?“干热风”如何正确预防?河南农业大学国家小麦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研究员王晨阳,为大家解答“干热风”成因及防范措施。
河南农业大学国家小麦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研究员王晨阳正在麦田查看小麦长势。
就象人会中暑一样,小麦也会“中暑”
什么是“干热风”?“干热风”是怎么产生的?“‘干热风’是小麦灌浆至成熟期出现的一种农业气象灾害,其特征为高温低湿,并伴有一定风力,会导致小麦蒸腾加剧,水分散失过快,从而影响小麦的正常灌浆。”王晨阳向记者介绍,一般来说,当日气温高于30℃,田间相对湿度低于30%,且风力≧3米/秒时,可判定为轻型干热风过程;若14时气温高于35℃,田间相对湿度低于25%,同时风力≧3米 /秒,则为重型干热风过程。
“就像人会中暑一样,小麦也会‘中暑’。”王晨阳解释道,“干热风”是小麦生育后期的主要气象灾害,高温、低湿、强风三者叠加,加速了水分的蒸发和植株的蒸腾,加速小麦植株衰老,缩短灌浆时间,最终形成“逼熟”现象。若未及时防控,千粒重可能下降2~3克,影响产量。
全省苗期长势正常,后期需防范“干热风”风险
世界小麦看中国,中国小麦看河南。作为全国小麦的主产区,河南的小麦产量和品质在全国占据重要地位。据省农业农村厅统计,今年全省冬小麦播种面积达8500万亩,距离大面积收获还有二十多天,目前正处于小麦灌浆期。
“我省今年小麦生产表现为前期基础好,播种时土壤墒情好,整地播种质量高,做到了小麦苗齐、苗足、苗匀。”王晨阳介绍,今年全省苗期长势正常,冬前及早春一、二类苗占比达90%左右。但从3月中旬以后,我省大部分地区出现持续干旱天气,降雨量较少,同时气温偏高,导致部分地区旱情突出,小麦生长受到的影响相对较大。
“目前,我省小麦进入灌浆期,也是决定最后粒重的关键期。”王晨阳说,在目前降水较少的情况下,继续干旱会影响籽粒的灌浆,后期发生“干热风”的风险较高,各地需要提前做好防范。此外,后期还要注意预防病虫害以及预防其他影响小麦生长的气象灾害。
“一喷三防”是关键,分类施策保粒重
针对当前形势,王晨阳提醒广大农户,要根据小麦的生育时期、土壤墒情以及天气情况,通过及时落实防范措施,减轻影响,促进灌浆,增加粒重。
“灌浆水既要‘看天’也要‘看地’。”王晨阳说,随着小麦生长发育到后期,“干热风”的发生频率越大,对小麦的影响也越大,因此,后期应加强对高温、“干热风”的预防。
麦田喷灌设备。
在生产上如何科学有效预防“干热风”影响呢?
王晨阳建议,墒情不足的麦田可以在灌浆初期及时小水细浇,满足后期水分需求,改善田间小气候。避免大水漫灌引发倒伏,成熟前15天则需停水防根系窒息。有微喷灌、喷灌设备的地块,在“干热风”来临前适量喷水,增加空气湿度、降低冠层温度,预防和减轻“干热风”对小麦的影响。
“磷酸二氢钾+调节剂+杀菌剂的组合,是防早衰、抗干热风的‘黄金配方’。”王晨阳介绍,叶面喷施0.3%磷酸二氢钾可显著增强植株抗性,配合萘乙酸、三十烷醇等蒸腾抑制剂,能抑制植株蒸腾,减少水分流失,促进籽粒灌浆,提高粒重。同时结合小麦灌浆期病虫害发生情况,混配杀菌剂、杀虫剂,做到“一喷三防”,实现“防干热风、防病虫、防早衰”三效合一。
来源: 大河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