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10日是2025年世界候鸟日(World Migratory Bird Day)的第一个高峰日,主题为“共享空间:创建鸟类友好型城市和社区”(Shared Spaces: Creating Bird-friendly Cities and Communities)。
世界候鸟日海报。图源:世界候鸟日
活动呼吁各方共同努力,在鸟类数量急剧下降的背景下,保障城市及周边地区候鸟的未来。决策者需应对栖息地丧失等挑战,并解决鸟类撞击、光污染、自由放养宠物导致的鸟类死亡等问题,同时动员居民参与鸟类保护,增强社区归属感与合作意识。
全球49%的鸟类物种数量正在减少,约每8个物种中就有1种面临灭绝威胁,其中候鸟种群衰退尤为显著。北美鸟类保护倡议(NABCI)美国委员会发布的《2025年鸟类现状报告》指出,美洲各地的鸟类数量正以惊人速度下降。
2024年发表于《全球生态与生物地理学》的研究显示,全球80%的鸟类无法在人类主导的环境中完全生存。在城市与城郊地区,鸟类主要面临以下威胁:窗户撞击与建筑玻璃幕墙碰撞、光污染、栖息地丧失与碎片化、家用杀虫剂、入侵物种和户外猫捕猎。
据估算,在德国,城市区域的玻璃建筑每年导致约1亿只鸟类死亡;而在美国,建筑物碰撞更是造成每年超过10亿只鸟类丧生。类似的情况也出现在韩国,数据显示,道路沿线的透明隔音屏障(TNBs)每年造成约18.6万只鸟类死亡。飞行中的鸟类尤其容易与透明或反光的建筑结构发生碰撞。
人工光源会导致夜间迁徙的候鸟迷失方向,大幅增加碰撞风险。2023年,美国芝加哥一栋建筑就曾发生撞击事件,造成近千只迁徙鸟类死亡。研究表明,在鸟类生命周期中最关键的迁徙阶段,光污染对候鸟的影响尤为严重。
噪音污染会严重干扰鸟类的鸣叫声,影响其求偶、领地宣示及危险预警能力。更令人担忧的是,持续的噪音污染还会打乱鸟类的繁殖周期,降低繁殖成功率。德国慕尼黑的研究人员发现,在持续交通噪音环境中出生的斑胸草雀幼鸟,其体型明显小于在安静环境中筑巢繁殖的同种鸟类。
散养的家猫对鸟类种群构成重大威胁。数据显示,在加拿大,家猫每年约造成1亿至3.5亿只鸟类死亡;而在澳大利亚,全国范围内的家猫每天导致超过100万只鸟类丧生。更严重的是,在阿德莱德市,彩石燕(学名:Petrochelidon ariel)等多个鸟类物种的消失,已被证实与家猫捕猎直接相关。
联合国数据显示,全球55%人口居住在城市,预计2050年将升至68%。城市扩张正迅速吞噬自然栖息地,导致候鸟的停歇、觅食与繁殖地锐减。
打造鸟类友好型城市不仅能减少对鸟类及其栖息地的不良影响,更能显著提升居民福祉——包括心理健康水平的改善。鸟类的繁荣往往是生态系统健康的重要标志。那些注重鸟类保护的城市,通常也会在清洁空气、水质改善和绿地建设等方面加大投入,最终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鸟类友好的街道景观、公园设施和绿色屋顶,不仅塑造着更宜居、更美丽的城市空间,更在人与自然的互动中培育着独特的社区文化。鸟类的存在犹如天然纽带。
2025年世界候鸟日活动提出了政府、企业和个人可采取的切实可行的措施,以打造有利于鸟类生存的城市和社区。今年活动中所倡导的一些具体行动包括:
- 支持鸟类友好型城市规划:在城市发展中尽量减少对重要鸟类栖息地的破坏。
- 种植本土植物:为鸟类提供食物和栖息地,并为蜜蜂、蝴蝶以及某些鸟类种类提供必要的生存条件。
- 预防碰撞:使用窗膜或有图案的玻璃来减少鸟类与窗户的碰撞。
- 关闭灯光:在夜间减少人工照明,以保护迁徙中的鸟类。
- 避免使用农药:采用有机方法控制害虫,帮助保护昆虫和鸟类赖以生存的清洁水源。
- 减少塑料废弃物:防止鸟类吞食或被塑料缠住。
- 让猫远离:通过将猫关在室内、用牵引绳牵着或提供封闭的户外空间来保护鸟类。
- 宣传与教育:推广有利于鸟类的城市规划,并在社区内提高公众意识。
从个人在庭院种植一株本土植物,到决策者制定生态友好的城市规划。每个微小行动都是守护候鸟的关键力量。通过集体努力,我们既能维系生物多样性,也将创造更宜居的人居环境。
棕头鸦雀(学名:Sinosuthora webbiana)是一种小型鸟类,属于鸦雀科鸦雀属,体长约12厘米。它们以其棕红色的头部和上背而得名,其他部位则呈现橄榄褐色,翅膀呈红棕色,尾部为暗褐色。棕头鸦雀常栖息于灌丛和林缘地带,喜欢结群活动,以昆虫和植物种子为食。它们性格活泼大胆,对人类的警戒心较低,因此在公园和居民区也常见其身影。©余炼 摄影 | 绿会融媒·“海洋与湿地”(OceanWetlands)
关于世界候鸟日
世界候鸟日是一个全球性活动,旨在通过保护候鸟及其跨越国界的迁徙之旅来保护候鸟。该活动每年举行两次,分别在五月和十月,反映了鸟类迁徙的周期性和南北半球高峰期的变化。这项全球性活动引发了无数的教育活动,将人们团结在一起,共同致力于保护候鸟及其栖息地。
每年,世界候鸟日都会选定一个中心主题,以激发行动并集中全球力量保护候鸟的栖息地和福祉。2025年的主题强调了建设“鸟类友好型城市和社区”的迫切需要,将科学洞见与个人和社区支持这些非凡生物的实际步骤相结合。
该活动由《保护野生动物迁徙物种公约》(CMS)、《非洲-欧亚迁徙水鸟保护协定》(AEWA)、《美洲环境》(EFTA)和《东亚-澳大利西亚迁飞区伙伴关系协定》(EAAFP)组织。
(注:本文仅代表资讯,不代表平台观点。欢迎留言、讨论。)
整理 | YJ
审核 | Samantha
排版 | 绿叶
参考链接略
来源: 海洋与湿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