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生,如果我装了脑起搏器,我的震颤、肢体僵硬的症状就能完全消失吗?”这是许多帕金森病患者在手术前最关心的问题。

脑深部电刺激术(DBS,俗称“脑起搏器”)确实能显著改善帕金森病的症状,但它的效果因人而异。有人术后“重获新生”,也有人觉得“效果一般”。为什么别人手术效果那么好,而我没有呢?

其实这是大部分病人都在关注的一个问题,那么究竟是什么影响了手术的成败?今天,长沙裕湘医院就来揭秘决定脑起搏器手术效果的几大关键因素。

一、患者筛选:手术成功的第一道“门槛”

1.脑起搏器不是万能钥匙

严格筛选合适的手术患者是确保脑起搏器手术效果的基石。通过全面评估,可排除不适合手术的患者,减少手术风险,提高手术成功率,让真正适合的患者从手术中获益,改善症状、提高生活质量。

禁忌信号:
若患者对药物(如美多芭)冲击试验反应差(症状改善<30%),提示多巴胺神经元储备不足,手术效果可能有限。

2.病程阶段

以帕金森病为例,处于“蜜月期”后,即疾病进展到一定阶段,药物治疗效果明显减退且出现运动并发症(如剂末现象、开关现象等)的患者,往往更适合脑起搏器手术。其他疾病也有相应的病程阶段要求,需根据具体疾病判断。

3.症状严重程度

评估患者症状的严重程度,判断是否已严重影响生活质量,且通过其他保守治疗方法难以有效控制。例如,帕金森病患者若出现严重的震颤、僵直、运动迟缓等症状,导致日常生活难以自理,可能符合手术的症状严重程度要求。

4.对药物治疗的反应

了解患者对药物治疗的反应情况。对于药物治疗有效但随着病程进展效果逐渐下降的患者,脑起搏器手术可能是一种有效的补充治疗手段;而对于药物治疗完全无效或对药物副作用不耐受的患者,需谨慎评估是否适合手术。

5.是否存在其他严重并发症

排查患者是否存在与原发疾病相关的其他严重并发症,如帕金森病患者是否合并严重的认知功能障碍、自主神经功能紊乱等。这些并发症可能影响手术效果和术后恢复。

二、手术团队的选择

1.脑起搏器手术对主刀医生和整个医疗团队的专业水平要求极高。手术过程中,医生需要将电极精准植入大脑特定核团,误差必须控制在毫米甚至亚毫米级别。稍有偏差,就可能影响刺激效果,甚至引发严重并发症。

长沙裕湘医院神经外科团队由10几名经验丰富的神经外科医生组成,他们熟悉大脑的解剖结构,能够凭借精湛的技术和丰富的操作经验,准确避开重要血管和神经,确保电极植入位置精准。

此外,长沙裕湘医院也成立了神经内科医生团队在术前评估、术后程控方面发挥着关键作用,他们通过专业知识判断患者病情,调整脑起搏器参数,使刺激达到最佳效果。

2.麻醉科医生则需保障手术过程中患者生命体征平稳,为手术顺利进行创造条件。

3.康复科医生在术后指导患者进行康复训练,促进身体机能恢复。整个团队的紧密协作与专业配合,是手术成功的重要保障。

三、术后程控

很多人以为手术结束就万事大吉,其实术后程控(参数调整)才是持久起效的关键!

1.首次开机:通常在术后1个月左右,避免急性期脑水肿干扰。

2.个体化调节:电压、频率、脉宽等参数需根据患者反应反复调整,可能需多次随访。

3.药物配合:DBS不能完全替代药物,术后仍需合理用药。

四、其它因素

1.手术时机的选择:这个时机不宜过早但也不能太晚,太早的话没必要手术,太晚的话效果不好!比如吃药后都不能独立行走的患者,手术后改善程度也很有限。

2.药物敏感度:术前必须做『美多芭冲击试验』。如果吃药后症状改善<30%,说明多巴胺神经元太少,手术效果同样不好。

目前帕金森病虽然是一种进行性发展、不可逆转的疾病,但是恰当的早期药物治疗、中晚期联合脑深部电刺激术治疗,还是能让患者获益,提高其生活质量。

来源:长沙裕湘医院 神经外科

关注@湖南医聊,获取更多健康科普资讯!

(编辑92)

来源: 长沙裕湘医院 神经外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