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段时间,零食超市(如“**很忙”、“**易购”、“**优选”、“赵*鸣**”等连锁品牌)如雨后春笋般速度,铺天盖地扩张其商业版土,使加工零食获取更容易、更便捷,同时也造成高糖、高盐、高添加剂的加工零食对儿童健康可能带来的潜在危害问题日益突显。

一、潜在危害有哪些?

1、营养失衡与肥胖风险:

空热量食物:多数廉价零食(如膨化食品、糖果、辣条)热量高但缺乏蛋白质、膳食纤维等营养素,长期食用可能导致营养不良或肥胖。

糖分过量:含糖饮料、糕点等会增加龋齿、2型糖尿病风险。WHO建议儿童每日添加糖摄入不超过总能量10%(约25-30克),但一包软糖或奶茶就可能超标。

图源:Pixabay

2、添加剂与代谢负担

人工添加剂:部分零食含防腐剂(如苯甲酸钠)、人工色素(如柠檬黄)、增味剂(如谷氨酸钠),可能诱发过敏、多动症(ADHD)或影响肝肾代谢(尤其婴幼儿解毒功能未完善)。

反式脂肪酸:廉价烘焙食品、植脂末等含氢化油,增加心血管疾病风险。

3、饮食习惯的长期影响

味觉依赖:高盐高糖零食会改变儿童味觉偏好,降低对天然食物(如蔬菜、水果)的接受度。

心理影响:零食的即时满足感可能削弱正常进餐意愿,导致暴饮暴食或厌食倾向。

4、安全隐患

劣质原料风险:部分低价零食可能使用劣质油脂(如反复煎炸的油)、工业盐或未经严格检测的原料,存在重金属、微生物污染隐患。

图源:Pixabay

二、建议

1、家长监管:控制购买频率,查看配料表(避免含“代可可脂”“氢化植物油”“阿斯巴甜”等成分),优先选择少添加的坚果、酸奶等。家庭层面带头养成健康饮食习惯,避免以零食作为儿童奖励。

2、政策与教育:支持学校周边禁售高糖零食、推动营养标签法规(如“红绿灯”标识),社会层面支持公共场所和学校多开展健康饮食宣教,通过家庭和学校教育培养儿童健康饮食观念。

因此,零食超市的便利性放大了不健康食品的接触机会,也不符合国家卫健委推动减体重的具体举措,但危害程度取决于摄入量和整体饮食结构。关键是通过科学引导减少儿童对深加工零食的依赖,但非完全禁止。

供稿单位:重庆科普作家协会

作者:重庆市黔江区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唐慧玲主任技师,邹老师的科普花园邹静波主任技师

审核专家:李涵斌

声明:除原创内容及特别说明之外,部分图片来源网络,非商业用途,仅作为科普传播素材,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若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来源: 重庆市科学技术协会

内容资源由项目单位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