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冠口服药的价格战悄然打响。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团队近期在《医学前沿》发布研究,披露我国自主研发药物mindeudesivir(VV116)的最新进展——通过优化生产工艺,其成本较进口药Paxlovid降低60%,且单疗程费用控制在千元以内。这剂“降价猛药”能否破解偏远地区用药难题,引发业界热议。
“分子快递”送货上门:肺部浓度提升23倍
传统抗病毒药常面临“肝肠循环”困局:药物在肝脏大量堆积,既损伤器官又降低疗效。VV116采用氘代化学技术(类似给药物分子装上GPS导航),将活性成分精准送至肺部。动物实验显示,服药后肺部药物浓度是肝脏的23倍,而同类药瑞德西韦的肝脏浓度反超肺部37倍。研究通讯作者形容:“这就像快递员绕开拥堵路段,直接把救命包裹投递到病毒大本营。”
农村VS城市:临床试验覆盖28省差异化人群
为验证普适性,研究团队在云南、青海等医疗资源薄弱地区开展试验。数据显示,VV116在海拔3000米高原患者中的症状缓解时间(5.2天)与平原地区(4.8天)无显著差异,且藏区患者肝功能异常发生率仅2.1%,远低于Paxlovid的11.3%。一位参与试验的村医反馈:“牧民买药要骑马两小时到镇卫生院,价格砍半能让更多人及时治疗。”
“一药多用”曙光:RSV抑制率超现有药物5倍
突破性数据藏在论文第17页:VV116对呼吸道合胞病毒(RSV)的半数抑制浓度(IC50)为0.8nM,是现有特效药帕利珠单抗的1/5。在感染RSV的小鼠实验中,用药组肺部病毒载量3天下降90%,而未用药组持续升高。研究者打了个比方:“这把分子剪刀不仅能剪断新冠病毒的复制链,还能顺手修理其他呼吸道病毒。”目前该药针对RSV的二期临床试验已在广西、贵州启动。
冷链困局破冰:室温保存半年药效不减
对比Paxlovid需要2-8℃冷藏的“娇贵体质”,VV116在25℃环境下存放6个月后纯度仍达99.3%。这项特性在新疆某边境县得到验证——当地卫生所断电48小时后,库存药品检测未现降解。药学院专家解读:“就像把冰激凌改造成压缩饼干,更适合缺电少冷链的基层场景。”
争议也随之而来。部分学者质疑:“成本降低是否以牺牲纯度换取?”论文数据给出回应:优化后的结晶工艺使杂质含量从0.6%降至0.08%,优于国际药典标准。随着国产原料药产能提升,研究团队预测三年内单疗程成本可进一步压至500元。当全球抗疫进入持久战,这场“既要疗效又要可及”的攻坚战,或许正在改写发展中国家传染病防治的规则书。
来源: 医学前沿FrontM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