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冠大流行三年后,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团队在《医学前沿》发布最新研究,首次系统披露我国自主研发的小分子抗新冠药物mindeudesivir(VV116)的临床数据——这款口服药在关键指标上与辉瑞明星药Paxlovid打成平手,且不良反应发生率降低10%,被业界视为“国产抗病毒药突围样本”。
口服药“卡脖子”破局:绕开肝毒性陷阱
全球已上市的新冠口服药中,辉瑞Paxlovid因降低89%重症风险成为“顶流”,但其必须与增强剂利托那韦联用,导致30%患者出现腹泻、肝功能异常。瑞金医院团队开发的VV116则另辟蹊径:通过将抗病毒分子GS-441524进行氘代修饰(类似给药物分子装上“防降解装甲”),使其口服生物利用度提升至80%-110%,且绕开肝脏代谢路径。动物实验显示,VV116在肺部的药物浓度是肝脏的23倍,而同类药物瑞德西韦的肝脏浓度高达肺部37倍,这种“精准配送”特性大幅降低肝损伤风险。
临床试验“正面刚”:国产药疗效不输国际药
2022年我国奥密克戎流行高峰期,瑞金医院牵头完成迄今最大规模头对头试验:771名轻中度高危患者分别服用VV116和Paxlovid。结果显示,两组患者症状缓解中位时间仅差1天(4天 vs 5天),病毒转阴时间、重症转化率均无统计学差异。更关键的是,VV116组不良反应发生率比Paxlovid组低10%,且无需联用利托那韦,避免了与高血压药、抗凝药等常见药物的“冲突风险”。研究负责人指出:“这相当于为慢性病老年患者提供了更安全的选择。”
技术暗战:氘代化学的“分子外科手术”
VV116的核心技术在于氘代修饰——用氢的同位素氘替换药物分子特定位置的氢原子(类似给分子骨架嵌入“稳定锚”)。这种“分子级微操”使药物代谢速度降低50%,血药浓度维持时间延长至6小时,支持每日两次口服。对比试验显示,服用VV116的患者体内抗病毒活性物质116-N1的峰值浓度是瑞德西韦的3倍,且能穿透血脑屏障,对新冠病毒攻击神经系统可能产生额外保护。
隐忧与争议:长期安全性待验证
尽管VV116已在我国获得附条件批准,但其局限性不容忽视。现有临床试验对象主要为轻中度患者,对重症病例、免疫缺陷人群的数据仍然空白。更棘手的是,VV116的“近亲”瑞德西韦曾被多项国际研究质疑临床效果波动,WHO也曾建议仅在特定人群使用。此外,VV116尚未纳入WHO基本药物清单,国际多中心研究数据预计2024年公布,其全球适用性仍需时间检验。
未来战场:从新冠到“抗病毒万金油”
研究团队透露,VV116的“底层技术”具备抗病毒广谱性。临床前数据显示,该药对呼吸道合胞病毒(RSV)的抑制效果是现有药物的5倍,相关适应症拓展研究已进入二期临床。上海某三甲医院感染科主任比喻:“这就像开发了一把能开多把锁的钥匙,未来或成为应对新发传染病的储备武器。”
随着奥密克戎变异株持续演化,这场口服药竞赛远未结束。正如论文通讯作者所言:“我们不仅要解决‘有没有’,更要解决‘用得起’——VV116的国产化生产线已实现成本降低60%,这对医疗资源薄弱地区尤为重要。”当全球抗疫进入持久战,国产药物的突围或许正在改写游戏规则。
来源: 医学前沿FrontM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