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开发表的重庆市医疗保障局关于印发《重庆市基本医疗保险医疗服务项目目录》的通知中关于血小板的价格如下:

|| ||

1个单位的悬浮红细胞(200ml全血制备)约210元,而一个治疗量的单采血小板(≥2.5X1011个血小板)收费高达1400元左右,为何血小板这样贵?别急,贵有贵的道理。

一、采集要求高

采集血小板需要专门的设备与精细的技术。采集过程中,必须借助特殊的血小板采集设备,运用精准的血液分离技术,将血小板从血液中小心翼翼地分离出来[1]。这一过程对设备的精准度以及操作人员的专业技能要求极高[2]。稍有不慎,比如血液流速过快、采集时间过长,或者设备压力不均衡,都可能对血小板造成机械性损伤。一旦血小板的细胞膜受损,其内部的细胞器以及凝血相关物质就会溢出,进而导致血小板功能大幅下降。先进采集设备的研发成本高昂,操作人员专业培训也需投入大量资源,这些前期成本的增加,成为血小板价格较高的原因之一。

图源:Pixabay

二、保存条件苛刻

采集后的保存更是一大难题。血小板适宜的保存温度范围极为狭窄,在20℃-24℃之间,这个区间被称为“黄金温度带”[3]。一旦温度过高,血小板的代谢就会加速,能量迅速耗尽,功能随之丧失;而温度过低,血小板会发生不可逆的形态改变,细胞膜上会形成类似“棘突”的结构,这不仅会影响其正常功能,输入人体后还可能引发不良反应。此外,血小板保存时还需要持续轻柔震荡,模拟人体血液循环中的流动状态[4]。若缺乏震荡,血小板就会相互聚集,形成团块。这样的团块不仅无法正常发挥止血功能,还可能堵塞血管,引发严重后果。维持精准的温度控制以及震荡设备的运行,需要消耗大量能源并进行专业维护,这无疑增加了血小板的保存成本。

三、运输要求高

在运输环节,血小板同样面临诸多挑战。运输车辆的颠簸、震动,以及运输时间的长短,都会对血小板的质量产生影响[5]。即便使用严格控制温度和震荡条件的专业运输设备,长途运输仍可能使血小板受到一定程度的损伤。因为血小板在运输过程中,要持续对抗各种外界干扰,其内部的代谢平衡很容易被打破[6]。为了保障运输安全,需要配备专业的冷链运输设备和实时监控系统,这无疑进一步增加了运输成本,使得血小板价格昂贵。

四、离体存活时间短

血小板一般采集后保存有效期仅为5—7天,与其他血液成分相比,存活时间很短。随着保存时间的延长,血小板会逐渐衰老,凝血活性降低,最终失去应有的功能[7]。短暂的有效期意味着需要更频繁地进行采集和补充,这无疑增加了人力、物力的投入,也使得血小板价格难以降低[8]。

五、为什么非它不可?

尽管血小板昂贵,但在医疗领域却有着无可替代的作用。对于白血病、再生障碍性贫血等血液系统疾病患者,以及严重创伤、大出血后急需止血的患者而言,血小板输注往往是挽救生命的关键手段[9]。此外,血小板还参与人体的免疫防御。它可以识别并结合病原体,通过释放抗菌物质直接对抗入侵的细菌、病毒等,同时向免疫系统的其他“成员”发出警报信号,召唤免疫细胞前来共同抗击外敌,守护人体健康。正因如此,医护人员、血站工作人员等必须全力以赴,严格遵循每一项操作规范,为血小板提供最为适宜的环境,确保它在关键时刻能够发挥关键作用,守护患者的生命健康。

参考文献:

[1]常爱荣,宋雪珍,卢芙蓉.机采血小板采集效果评价[J].中国现代医生,2014,52(21):56-57+60.

[2] Kimberly A Thomas,Amudan J Srinivasan,Colby McIntosh et al.Comparison of platelet quality and function across apheresis collection platforms[J].Transfusion.2023 May:63 Suppl 3:S146-S158.doi: 10.1111

[3] Zhuge C, Mackey MC, Lei J.Origins of oscillation patterns in cyclical Thrombocytopenia [J]Theor Biol.2019 Feb 7:462:432-445.doi: 10.1016

[4] 李梦雪,王志成.血小板保存相关添加剂研究现状[J].中国输血杂志,2023,36(07):647-650.DOI:10.13303

[5] 林俊杰,李光泰,白虹,等.2种不同控温类型的运输箱运输血小板的情况比较[J].

国输血杂志,2012,25(S1):67.DOI:10.13303/j.cjbt.issn.1004-549x.2012.s1.577.

[6] 温志浩,尹惠玲,黄洪滔.血小板离体样品存储运输的技术与设备[J].中国组织工程研究与临床康复,2011,15(23):4321-4324.

[7]刘宇健,游冉冉,林绮文,等血小板添加液ⅢM悬浮的血小板保存期质量的研究[J].中国输血杂志,2025,38(03):408-414.DOI:10.13303/j.cjbt.issn.1004-549x.2025.03.016.

[8] 蒋玉林,黄文娟.频繁捐献单采血小板献血者免疫功能的研究进展[J].检验医学与临床,2023,20(17):2575-2578.

[9]卢信彤,关秀茹.血小板及其替代物输注的研究进展[J].医学综述,2017,23(15):3012-3016.

供稿单位:重庆科普作家协会

作者:重庆市中医骨科医院黄文娟副主任技师,邹老师的科普花园邹静波主任技师

审核专家:李涵斌

声明:除原创内容及特别说明之外,部分图片来源网络,非商业用途,仅作为科普传播素材,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若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来源: 重庆市科学技术协会

内容资源由项目单位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