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杭州人的朋友圈被一片“红果子”攻占!余杭的山坡、中泰的竹林、长乐林场的灌木丛里,随处可见拎着竹篮的市民弯腰寻觅。

图源:网络

这种被当地人亲切称为“磨子”“嘎公嘎婆”的野果,正是初夏限定的美味——蓬蘽(Péng Lěi)。然而,野果虽甜,采摘风险却暗藏其中!

01蓬蘽:江南山野的“童年记忆果”

蓬蘽(Rubus hirsutus Thunb.)是江南山野中常见的悬钩子属落叶灌木,其植株高0.6~2米,枝条红褐色或褐色,被柔毛和腺毛(非密布),疏生皮刺。叶片为复叶,由3~5枚卵形或宽卵形的小叶组成,叶长3~7厘米,叶缘布满尖锐重锯齿,叶面与叶背均覆有细柔毛;叶柄长2~3厘米,顶生小叶柄长约1厘米,均具柔毛和腺毛,并疏生皮刺;托叶下部与叶柄合生,上部披针形或卵状披针形,两面具柔毛。(参考《浙江植物志新编》)

图源:《中国植物志》

每年4月,蓬蘽绽放白色花朵,单生于枝顶或叶腋,花径可达3-4厘米,宛如迷你草莓的“雏形”。至5-6月,果实逐渐成熟,近球形、直径1-2厘米的红色浆果晶莹剔透,果肉中空多汁,甜酸交织。

02采野果的“生死线”:这些雷区千万别踩!

尽管蓬蘽诱人,但野外采摘隐藏致命风险,以下安全法则务必牢记:

警惕“毒替身”

图源:《中国植物志》

蛇莓常被误认为可食用的蓬蘽,但其植株低矮贴地生长,茎叶密布白色柔毛果期花托膨大成鲜红色海绵质肉球,表面布满分散的红色小突起,果实实心,味淡微涩。

图源:网络

商陆为低矮草本,叶椭圆形、边缘平滑,紫黑色浆果实心且全株有毒。

图源:《中国植物志》

龙葵果实为球形浆果,未成熟时青绿色(含剧毒龙葵碱),成熟后变紫黑色,表面光滑。与可食用的蓬蘽不同,龙葵全株有毒,尤以未熟果毒性最强,误食易致呕吐、头晕甚至死亡。

采摘野果时需谨记:“青果剧毒,黑果慎食”,避免混淆风险。

环境风险区避开

污染区:公路边(尾气重金属)、农田周边(农药残留)、垃圾场附近(细菌滋生)。

危险地形:潮湿泥潭易陷落,深草丛可能藏匿蛇虫。

03防护与处理

装备:穿长袖长裤、戴手套防刺防虫,携带小剪刀避免徒手拉扯。

清洁:盐水浸泡15分钟去除虫卵,流水冲洗3遍。

试吃原则:首次少量食用,观察是否过敏或不适。

误食中毒急救

若出现头晕、呕吐、幻觉等症状,第一时间就医并告知食用史!

03自然馈赠需敬畏,安全尝鲜有妙招

蓬蘽的酸甜是山野的馈赠,但生命只有一次!与其冒险采摘,不如选择更安全的方式:

· 购买渠道:正规市场选购人工种植的覆盆子、树莓。

· 生态活动:参与本地组织的自然教育采摘团,由专家指导辨识。

转发提醒家人朋友,别让“野趣”变“野险”!毕竟,真正的美味,从不值得用健康交换!

审核专家:代英超 清凉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局工程师

参考文献:《浙江植物志新编》

靠谱出品

来源: 科小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