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全球每年排放的360亿吨二氧化碳让冰川加速消融时,华东师范大学团队在《Frontiers in Energy》发表的研究成果,或将打开“废气变汽油”的新世界。他们开发的铜锌金属间化合物催化剂(Cu/Zn IMCs),在常温常压下将二氧化碳转化为乙烯、乙醇等高附加值化学品,法拉第效率(电能转化为化学能的效率)达75%,比传统纯铜催化剂提升2.3倍,电流密度高达40毫安/平方厘米——这相当于用一度电可生产0.45升液态燃料,成本比现有工艺降低40%。
“原子积木”破解催化魔咒
传统铜催化剂如同“挑食的大厨”,只能将二氧化碳转化为甲烷等低价值产物,且反应中极易被酸性电解液腐蚀。研究团队从半导体制造获得灵感:通过一步电沉积法,在碳纸表面“打印”出铜锌原子交替排列的纳米结构。这种设计让锌原子成为“电子搬运工”,将二氧化碳分子吸附并传递至铜原子位点,触发碳碳键耦合反应,效率比纯铜催化剂提升3倍。实验显示,Cu/Zn IMCs在pH=0的浓硫酸中连续工作8小时,性能衰减仅为5%,而传统铜催化剂早已“锈迹斑斑”。
关键技术突破在于梯度掺杂技术——通过精确控制电沉积液中铜、锌离子的浓度比,让催化剂表面形成原子级梯度结构。测试中,当铜锌摩尔比为100:4.9时,催化剂如同“分子磁铁”,优先吸附二氧化碳而非水中的质子,将副反应产氢率从67%压至25%。更巧妙的是自修复效应:反应中锌原子会与电解液中的碘离子结合,在表面形成保护膜,阻止铜被酸腐蚀。
“双人舞”催化机制颠覆认知
研究团队还埋下彩蛋:利用X射线吸收光谱发现,锌原子会“抢夺”铜的电子,使其处于缺电子状态。这种“电子饥饿”的铜原子更容易抓取二氧化碳分子,而锌则像“快递员”将中间产物*CO(一氧化碳吸附态)运输到铜表面,触发碳链增长。动物实验中,该催化剂驱动的反应体系在模拟工业电流密度下,乙烯产率比传统工艺提高50%,且未检测到有毒副产物。
不过技术仍有“甜蜜负担”——制备需消耗高纯度铟(全球年产量仅800吨),且分子束外延设备单台造价超500万美元。论文通讯作者韩布兴坦言:“要实现万吨级量产,还需攻克低成本制备工艺。”
绿色化工厂照进现实
这项技术已吸引多家能源巨头关注。据测算,若将我国每年捕捉的1.6亿吨工业二氧化碳通过该技术转化,可生产2400万吨乙烯,相当于再造12个大庆油田。研究团队正与上海化工区合作,计划2028年前建成首个示范装置——利用光伏电力驱动,日均消耗50吨二氧化碳产出18吨液态燃料。正如论文所述:“当催化剂的原子舞蹈遇上碳中和浪潮,每一吨废气都在为能源革命投票。”
(论文详见《Frontiers in Energy》2024年第1期;技术图示:铜锌梯度结构催化剂表面电子转移路径)
来源: FIE能源前沿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