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背景

全国防灾减灾日,时间为每年5月12日,是经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批准设立的主题节日。
中国是世界上自然灾害最为严重的国家之一,灾害种类多、分布地域广、发生频率高、造成损失重。 2008年5月12日,四川省汶川县发生8.0级大地震。 同年6月,山西省太原市政协委员提议设立“防灾减灾日”或“中国赈灾日”。 2009年3月2日,经国务院批准,国家减灾委员会、民政部发布通知,自2009年起,将每年5月12日定为“全国防灾减灾日”。同年,中国政府发布首个防灾减灾工作白皮书《中国的减灾行动》。 从第一个全国防灾减灾日开始,一年一个主题, 2025年5月12日是第17个全国防灾减灾日,主题是“人人讲安全、个个会应急——排查身边灾害隐患”。
全国防灾减灾日期间,各地区、各部门结合当地防灾减灾实际情况,采取灵活多样的形式,向公众普及灾害常识、防灾减灾知识和避灾自救互救技能。 活动形式有“防灾减灾日”宣传周、安全宣传“五进”活动、科普宣传教育、灾害隐患排查、应急演练等。 “防灾减灾日”活动文化特色鲜明,全国防灾减灾日标识以彩虹、伞、人为基本构图元素。
通过设立“防灾减灾日”,有利于进一步唤起社会各界对防灾减灾工作的高度关注,增强全社会防灾减灾意识,普及推广全民防灾减灾知识和避灾自救技能,提高各级综合减灾能力,最大限度地减轻自然灾害的损失。

国际背景
1989年,联合国经济及社会理事会将每年10月的第二个星期三确定为“国际减灾日”,旨在敦促各国政府把减轻自然灾害列入经济社会发展规划。在设立“国际减灾日”的同时,世界上许多国家也都设立本国的防灾减灾主题日,有针对性地推进本国的防灾减灾宣传教育工作。如日本将每年的9月1日定为“防灾日”,8月30日到9月5日定为“防灾周”;韩国政府自1994年起将每年的5月25日定为“防灾日”;印度洋海啸以后,泰国和马来西亚将每年的12月26日确定为“国家防灾日”;2005年10月8日,巴基斯坦发生7.6级地震后,巴基斯坦政府将每年10月8日定为“地震纪念日”等。这些国际经验为中国设立防灾减灾日提供了参考。

宣传教育
(一)“防灾减灾日”宣传周
国家减灾委决定2009年4月底至5月中旬在全国集中开展“防灾减灾日”宣传教育活动, 其中5月12日所在的那一周为全国防灾减灾宣传教育周。各地区、各部门多措并举,线上线下相结合立体式开展一系列防灾减灾主题活动, 有针对性地向广大干部和群众介绍灾害基本知识、防灾减灾基本常识和避险自救互救的基本技能, 增强全社会灾害防范意识。 宣传周期间,全国中小学普遍开展一次防灾减灾专题活动。通过组织防灾减灾演练、主题班会、板报宣传、观看防灾减灾影视作品等活动,提高学生防灾减灾素养。 各地宣传周活动丰富多彩,例如,2024年,中国地震应急搜救中心、应急管理部宣传教育中心在国家地震紧急救援训练基地举办防灾减灾公众开放日活动等。
(二)安全宣传“五进”
2020年5月6日,国务院安委会办公室、应急管理部印发《推进安全宣传“五进”工作方案》,推进安全宣传进企业、进农村、进社区、进学校、进家庭。 “进企业”:推动落实企业安全生产主体责任,健全安全生产责任制,建立健全安全生产风险防控和隐患排查治理体系,提升从业人员安全素质,培育企业安全文化,筑牢安全管理防线;“进农村”:提升乡镇政府和村民自治组织的安全意识和安全管理能力。建立农村安全宣传有组织体系、有展示窗口、有便民册子、有广播设施等“四有”工作机制,全面提升农民安全意识和应急避险能力;“进社区”:推动全国综合减灾示范社区建设,增强社区安全管理和应急处置能力,提升社区居民安全素质和应急能力。开展示范性、浸润式安全宣传,营造安全稳定的社会生活环境;“进学校”:推动安全教育纳入国民教育体系,普及生活安全、交通安全、消防安全等方面的知识;“进家庭”:推动家庭安全知识宣传教育,以生活安全和防灾减灾知识普及为重点,发挥安全宣传走进家庭、影响社会的积极作用,开展个性化、亲情式安全教育。


(三)科普宣传教育
全国防灾减灾日期间,各地区、各部门突出主题组织开展了丰富多样的防灾减灾科普宣传教育。 通过《全民安全公开课》、“应急有我安全同行”志愿服务活动等,宣传防暴雨、防地震、防溺水、火灾逃生、急救等知识技能。针对老年人、儿童、残疾人等特殊群体开展差异化宣传。利用青少年宫、文化场所、科技场馆等开展科普展览、讲座、体验式模拟等活动。 例如,2024年,浙江宁波举办第八届全国防震减灾科普讲解大赛总决赛。 工业和信息化部协调通信运营商,面向全国手机用户发送全国防灾减灾日主题公益短信。自然资源部公布2023年度全国地质灾害成功避险十大典型案例。北京围绕海河“23·7”流域性特大洪水应对复盘,在学校和公园开展体验展示活动等。

灾害排查
全国防灾减灾日期间,各地区、各部门围绕隐患排查治理开展工作。重点培训灾害信息员、护林员、地质灾害监测员等基层人员,强化灾害信息报送、隐患辨识等实务技能,提升“三早”(早排查、早预警、早行动)能力。 聚焦水利、交通等重点领域(水利、交通、市政等)及山洪危险区等重点区域(山洪危险区、城市低洼区、地质灾害区等),针对极端灾害条件下的安全运行风险、监测巡查责任落实、应急预案有效性开展排查整治。推动专业技术力量下沉,配备专业设备,推广先进技术;依托网格化管理,排查燃气、消防等涉灾风险,落实举报奖励政策,鼓励群众参与监督。 例如,江西省南昌市引导社区居民和社会力量参与灾害风险网格化管理,建立“一牌两图三清单”,把隐患治理、预警信息传递、灾害应急处置落实到人、预案到人。


应急演练
全国防灾减灾日期间,各单位、学校、乡镇和村组结合实际开展形式多样的应急避险演练。 同时,做好应急物资与力量准备,在重点地区和时段精准预置物资装备及力量队伍,加强基层先期处置能力,配备卫星电话等通信装备,强化应急值班值守,确保灾情及时处置。各类救援队伍保持应急状态,优化响应机制,加强实战演练。 此外,围绕公共安全、突发事件、应急救援、卫生防疫、自救互救、转移安置等内容,针对不同人群和场景,开展针对性的防灾减灾演练、技能培训与练兵活动。 例如,2024年全国防灾减灾日期间,国家防汛抗旱总指挥部办公室、应急管理部、浙江省人民政府在浙江金华等地,联合举办“应急使命·2024”超强台风防范和特大洪涝灾害联合救援演习;上海模拟强对流天气同时发生地震灾害,开展“沪应—2024”综合应急演练等。

科学预防
2025年5月12日是第17个全国防灾减灾日,从自然资源部了解到,2025年全国极端气候事件总体呈多发态势,地质灾害防治的形势依然严峻复杂。如何科学预防地质灾害?中国通过“空天地”一体化监测技术体系,已经实现对重大灾害隐患的主动防治。
我国已经有10多颗遥感卫星应用于重大自然灾害的防控,包括光学卫星和合成孔径雷达卫星。在甘肃、青海、四川、云南这些省份,一些大型的隐患的识别正确率达到80%。对于那些地面调查工作难以到达的地区,有很大的帮助和促进作用。卫星识别出风险源以后,通过航空无人机的低空观测可以进一步提高识别的精细程度,再结合地面的调查就可以确定地质灾害的风险隐患点,并采取相应的预防措施。通过卫星、无人机和地面调查,我国可实现对重大灾害隐患的主动防治。

来源: 宁波科学探索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