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全球变暖让北极冰盖以每秒1.5个足球场的速度消融时,上海交通大学团队在《Frontiers in Energy》发表的研究成果,或将改写清洁能源游戏规则。他们开发的氮化镓/硅纳米结构,利用阳光分解水制氢的太阳能转化效率(STH)达3.3%,比传统氧化钛材料提升近3倍,相当于用1平方米的装置每天生产3.5升氢气,足够驱动一辆氢燃料电池汽车行驶50公里。
“纳米蜂巢”捕获阳光密码
传统太阳能制氢技术受限于材料吸光范围窄、电子传输慢等瓶颈,如同用漏勺接雨水,效率低下。研究团队从半导体产业获得灵感:在硅基板上垂直生长氮化镓纳米线,形成蜂巢状三维结构。这种设计让材料可吸收波长200-750纳米的光谱,覆盖60%的太阳光能量,好比为电子修建“立体立交桥”,使电荷分离速度提升至传统材料的8倍。实验显示,该结构在模拟日照下连续工作100小时,性能衰减仅5%,远超同类材料的30%衰减率。
关键技术突破在于分子束外延(MBE)精准掺杂——通过原子级精度控制铟(In)、镁(Mg)等元素的掺杂比例,将氮化镓的禁带宽度从3.4电子伏特压缩至1.65电子伏特,使其可捕获红光甚至近红外光。测试中,含42%铟的氮化铟镓纳米线在弱光环境下仍保持12.3毫安/平方厘米的产氢电流,比未掺杂体系提高40%。
自修复电极破解腐蚀魔咒
更令人称奇的是动态隧道结设计——在纳米线内部构建p型与n型半导体交替层,利用量子隧穿效应提升电子传输效率。当电极表面因化学反应出现损伤时,氮化镓富氮层会与水中氧原子结合,形成1纳米厚的保护膜,如同给电极穿上“自愈盔甲”。实验证实,该结构在酸性电解液中持续产氢3000小时未见明显腐蚀,打破传统电极数月即失效的魔咒。
不过技术仍有“阿喀琉斯之踵”:当铟掺杂比例超过51%时,纳米线缺陷率骤增,导致产氢效率下降15%。此外,制备过程中需在真空环境下以1000℃高温生长纳米线,设备成本高达每平方米50万元。论文通讯作者坦言:“这距离大规模商用还需跨越成本与寿命两道门槛。”
万亿级绿氢市场呼之欲出
据国际能源署预测,2050年全球绿氢需求将达5.3亿吨,而这项技术可将制氢成本压降至1.6美元/公斤,比现有电解水工艺降低60%。研究团队已与加拿大魁北克水电公司合作,在极地地区测试屋顶式制氢装置——零下40℃环境中,8小时日照可产出4.8立方米氢气,满足三口之家一周供暖需求。正如论文所述:“当半导体纳米线与阳光共舞,化石能源时代正迎来黄昏。”
(论文详见《Frontiers in Energy》2024年第1期;技术原理示意图:氮化铟镓纳米线能带结构与隧道结电子传输路径)
来源: FIE能源前沿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