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象一下,糖尿病患者无需更换电池的植入式血糖仪,心脏起搏器靠血液中的葡萄糖自动供电——这并非科幻场景,而是同济大学团队在《Frontiers in Energy》发表的最新研究成果。他们开发的纳米酶生物燃料电池,利用人体代谢物与氧气反应发电,单颗电池厚度仅0.3毫米,最高功率密度达21.11毫瓦/平方厘米,相当于用一滴汗液点亮LED灯。
“电子高速公路”破解供电难题
传统植入式医疗设备依赖锂电池,不仅需要手术更换,还存在重金属泄漏风险。研究团队提出新思路:将葡萄糖氧化酶固定在纳米多孔碳材料上,构建“生物发电厂”。纳米材料如同蜂巢般的多孔结构,将酶分子牢牢锁定在电极表面,电子传输效率提升3倍。实验显示,这种电池在模拟体液中连续工作60天,功率仅衰减5%,远超传统酶电池的30%衰减率。
关键技术突破在于金属有机框架(MOF)封装技术——用纳米级“分子笼”包裹酶分子,防止体液中的蛋白酶破坏其活性。测试中,封装后的酶稳定性提升至120小时,比未封装体系延长8倍。更巧妙的是磁控纳米粒子设计:通过在电极中嵌入磁性纳米颗粒,医生可通过外部磁场快速更换失效的酶催化剂,避免二次手术风险。
自供电传感器颠覆健康监测
研究团队将这项技术应用于智能隐形眼镜:镜片内置的纳米酶电池可利用泪液中的葡萄糖发电,驱动微型传感器实时监测血糖,数据通过无线模块传输至手机APP。动物实验显示,该设备在兔眼中持续工作72小时,检测误差小于2%,比传统指尖采血法更精准。
不过技术仍有瓶颈。测试发现,当血糖浓度低于3 mmol/L时,发电效率会骤降60%。此外,纳米材料长期植入可能引发炎症反应,目前仅在小鼠体内完成28天安全性验证。论文通讯作者坦言:“这距离临床应用还需跨越生物相容性和循环稳定性两道门槛。”
“纳米蜂巢”打开万亿级市场
这项技术已吸引多家医疗器械公司关注。据论文预测,2028年全球可穿戴医疗设备市场规模将突破千亿美元,而自供电技术可削减30%的电池成本。研究团队透露,下一步将开发双酶级联系统,利用葡萄糖和乳酸协同发电,目标在2026年前将功率密度提升至50毫瓦/平方厘米,满足心脏起搏器的能耗需求。
正如论文所述:“当人体代谢物成为绿色能源,医疗电子正在挣脱‘充电线’的束缚。”随着纳米材料与生物酶的深度融合,或许不久后,糖尿病患者测量血糖时,只需眨一眨眼睛。
(论文详见《Frontiers in Energy》2025年第3期;技术原理示意图:金属有机框架封装酶分子与磁控纳米粒子电极)
来源: FIE能源前沿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