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量子传感器和原子钟等精密仪器中,原子蒸气室如同“心脏”——其内部光滑程度直接影响激光穿透性能,进而决定设备精度。然而传统玻璃吹制工艺制造的蒸气室,内壁粗糙如砂纸,透光率不足70%,且成本高昂、难以批量生产。近期,西安交通大学联合烟台先进材料实验室在《Engineering》发表论文,提出一种基于氧化铝模具内壁成型技术的微加工方案,让原子蒸气室内壁透光率提升至89.5%,表面粗糙度降低至22纳米(相当于头发丝直径的1/3000),为量子器件的微型化铺平道路。
“印章法”破解玻璃内壁光滑难题
传统工艺如同吹制玻璃工艺品,依赖人工在高温下塑形,但毫米级腔体的内壁极易凹凸不平。研究团队另辟蹊径:先用激光在玻璃晶圆上钻出3毫米见方的孔洞,再将表面抛光至镜面级别的氧化铝模具(形似微型印章)嵌入孔内。当玻璃加热到790℃时,模具与孔壁因热膨胀紧密贴合,粗糙内壁被“压印”成光滑镜面。这一过程无需外力加压,仅靠材料自身膨胀完成塑形,避免传统工艺中模具损伤和玻璃变形的风险。
实验数据显示,新工艺加工的玻璃孔洞透光率接近商用抛光玻璃的94%,表面形状误差小于283纳米,完全满足原子传感器中多束正交激光穿透的需求。更关键的是,该技术可在4英寸晶圆上一次性加工236个蒸气室单元,单批次成本降低至传统方法的1/5。
氙气回收系统破解“贵族气体”困局
量子传感器需要填充同位素气体如氙-129和氙-131,但这类气体价格堪比黄金——1升纯度99.99%的氙-129市场价超过30万元。研究团队设计了一套气体循环装置:在真空腔体内注入混合气体后,利用液氮将廉价氮气液化分离,氙气则通过分子筛吸附回收,回收率高达99.9%。这套系统让单次加工的气体消耗量从1000升骤降至1升,解决了量子器件量产的成本瓶颈。
不过,技术仍有“卡脖子”环节。测试发现,蒸气室在常温下的氦气渗透率仍达到4.4×10⁻¹⁰帕·立方米/秒,这意味着十年后腔体内气体可能泄漏10%。论文通讯作者提出两种解决方案:改用铝硅酸盐玻璃替代当前硼硅玻璃,或在玻璃表面镀氧化铝涂层,这两种方法已在实验室验证中将泄漏率降低两个数量级。
核自旋信号揭示“隐形误差”
研究团队搭建双激光测试平台,模拟原子陀螺仪真实工作环境。当一束795纳米圆偏振光泵浦铷原子时,另一束780纳米线偏振光探测氙-129/131的核自旋信号。数据显示,新型蒸气室中氙-131的横向弛豫时间达到4.47秒,比传统工艺延长3倍,核四极矩频移(一种由腔体不对称引发的误差)降至43毫赫兹,相当于普通机械手表日误差的百万分之一。
“这归功于立方体腔体的高度对称性。”论文第一作者解释,传统蒸气室残留的玻璃管(用于注入碱金属)会破坏几何对称性,而新工艺通过多层非等温阳极键合技术,让铷金属直接沉积在腔体底部,避免了外部突起结构。此外,光滑内壁减少了氙原子与壁面的碰撞扰动,进一步抑制误差。
这项技术已应用于某型芯片级原子磁力计的试制,体积仅为传统设备的1/20,功耗降低至5毫瓦。研究团队透露,下一步将探索氮化镓密封层和金刚石刀片切割工艺,目标在2026年前实现月产10万颗蒸气室的量产能力。正如论文所述:“当量子器件的核心单元能像集成电路般批量制造,第二次精密测量革命或将到来。”
(论文详见《Engineering》2024年第35卷;技术原理示意图:氧化铝模具热压成型过程与氙气回收系统)
来源: Engineer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