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年的5月10日是“世界狼疮日”,旨在提升公众对系统性红斑狼疮(SLE)的认知。作为累及全身多器官的自身免疫病,SLE需长期规范治疗。本文将从用药选择、治疗进展及生活管理三方面,带您科学认识这一疾病。

一、系统性红斑狼疮:不只是“皮肤问题”

SLE因免疫系统攻击自身组织,导致皮肤、关节、肾脏等多器官受损。其典型症状包括面部蝶形红斑、关节肿痛、发热等,严重时可引发肾衰竭、神经系统病变甚至死亡。

-高发人群:15-40岁女性占90%,可能与雌激素水平相关。

-诱因:紫外线、感染、药物(如肼屈嗪)、压力等可诱发或加重病情。

二、治疗药物:从传统到创新,如何选择?

1. 基础用药:激素与抗疟药

-糖皮质激素(如泼尼松):

快速控制炎症,是急性期治疗的核心药物。但长期使用需警惕骨质疏松、感染等副作用。医生会根据病情调整剂量,患者切勿自行停药。

-羟氯喹:

被誉为“狼疮治疗基石”,可降低疾病活动度、减少复发。需注意每年眼科检查,防范视网膜毒性。

2. 免疫抑制剂:保护脏器的主力军

当激素无法控制病情或需减少激素用量时,以下药物常被联合使用:

-环磷酰胺:适用于严重肾损害(狼疮性肾炎)的诱导治疗。

-霉酚酸酯:肾脏保护效果显著,副作用较环磷酰胺更低。

-硫唑嘌呤:多用于维持期治疗,需定期监测肝功能。

3. 生物制剂:精准治疗的突破

近年来,靶向药物为SLE治疗带来新希望:

-贝利尤单抗:全球首个获批的SLE生物药,靶向B细胞活化因子(BLyS),显著降低复发率,尤其适合伴肾脏、血液系统受累的患者。

-泰它西普:中国原研双靶点药物(BLyS/APRIL),临床试验显示75.8%患者症状改善,且耐受性良好。

-阿伏利尤单抗:靶向Ⅰ型干扰素通路,2024年通过“港澳药械通”落地大湾区,为重症患者提供新选择。

三、用药原则:个体化与长期管理

1. 分层治疗:轻症以抗疟药和非甾体抗炎药为主,中重度需联合激素和免疫抑制剂。

2. 减药策略:病情稳定后,激素应“先快后慢”减量,6-12个月内减至≤5mg/天,避免骤停引发复发。

3. 定期评估:生物制剂需每3个月评估疗效,无效时及时调整方案。

四、生活管理:细节决定预后

1. 防晒:紫外线是疾病“催化剂”,外出需戴宽檐帽、涂抹SPF50 防晒霜。

2. 饮食:优质蛋白(鸡蛋、瘦肉)为主,肾功能不全者需限盐限水。

3. 感染预防:避免去人群密集处,接种灭活疫苗(如流感疫苗)。

4. 心理支持:SLE需终身管理,患者可通过病友群或心理咨询缓解焦虑。

五、未来展望:从“控制”到“治愈”

随着生物制剂研发加速,SLE治疗正迈向精准化。例如,奥妥珠单抗(抗CD20单抗)在狼疮性肾炎的Ⅱ期试验中显示更强B细胞清除效果,而干细胞移植等新技术也在探索中。专家预测,未来十年内SLE患者生存率和生活质量将进一步提升。

结语

系统性红斑狼疮虽无法根治,但通过规范用药和科学管理,患者完全可能实现长期稳定。记住:**早诊断、早治疗、定期随访是关键!**如果您或家人确诊SLE,请务必在医生指导下制定个性化方案,切勿轻信偏方。

来源: 陈药师药科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