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统计,每年大约有100起左右鲨鱼咬人事件,这些事件往往被媒体以“攻击”的字眼报道,引发了人们对鲨鱼的恐惧和误解。

将鲨鱼描绘为攻击者,而忽略了人类行为在事件中责任的报道方式,可能会影响鲨鱼的保护工作。更好地理解鲨鱼的行为动机,从而采取更有效的措施来保护人类和鲨鱼的安全,是解决这一问题的关键。近日,发表于《保护科学前沿》(Frontiers In Conservation Science)的一项研究揭示了一个被忽视的事实:许多鲨鱼咬人事件实际上是鲨鱼的自卫行为。该研究由来自法国巴黎高等研究实践学院(EPHE)、法国马约特岛综合创新中心和美国华盛顿大学的研究人员共同完成。

大白鲨(学名:Carcharodoncarcharias)是世界上现存最大的掠食性鱼类之一,属于鼠鲨目鼠鲨科。它们体型庞大,成年个体通常可达4-6米,甚至更长,体重可超过2吨。大白鲨具有流线型的身体、强有力的尾鳍和锋利的牙齿,是海洋中的顶级掠食者。上图:1996年,在南澳大利亚的海王星群岛,近距离地记录了一只大白鲨(Great white shark)。摄影:王敏幹(John MK Wong)©绿会融媒·“海洋与湿地”(OceanWetlands)

人类与野生动物之间的负面互动一直存在,并且随着人类对海洋和陆地生态系统的利用而日益频繁。在海洋环境中,鲨鱼作为顶级捕食者,每年咬人事件约百起。目前关于鲨鱼咬人动机的研究尚未达成共识,部分研究认为环境因素是触发鲨鱼咬人的关键,而另一些研究则强调鲨鱼个体性格差异的影响。然而,无论是哪种观点,鲨鱼的自卫行为在文献中鲜有提及。

为了更好地了解鲨鱼咬人的动机,研究人员将目光投向了法属波利尼西亚的领海,这片约550万平方公里的海域上,生活着超过30种鲨鱼。自2006年以来,这里被指定为鲨鱼保护区。研究人员通过对这里过去60年鲨鱼咬人事件的数据进行系统分析,试图揭示鲨鱼自卫咬人行为的特征,并量化这种现象的普遍性。

鲨鱼咬人行为的分类
研究团队首先对鲨鱼咬人行为进行了分类。根据触发因素和行为表现,鲨鱼咬人行为被分为以下几类:反射或笨拙行为、竞争或资源获取、对被视为潜在威胁的预期性咬伤、领地或个体空间被侵犯、自卫或报复性咬伤、以及捕食或探索。这些分类基于受害者在咬伤事件发生后的信息表中的回答,并由研究人员进行事后分类。

同时,研究团队建立了一个鲨鱼咬人事件数据库,数据来源包括科学文献、媒体报道、医疗中心的初步信息表以及对受害者的直接访谈,并特别关注了那些在咬人事件发生前对鲨鱼构成威胁的案例,这些案例被认为是鲨鱼自卫咬人行为。

长尾鲨,最显著的特征就是它那长长的尾巴,差不多能占到身体的一半长。这种鲨鱼主要生活在温暖的海洋里,是远洋性的鲨鱼,也就是说,它们喜欢在大海深处游荡,而不是靠近海岸。长尾鲨的尾巴可不是摆设,它们用这条长尾巴来拍打、击晕猎物,然后再享用美食。不过,也正是这条长尾巴,让它们很容易被渔网缠住,所以数量一直在减少。如今,这种鲨鱼在全球范围内都属于濒危物种,数量一直在减少。在印度尼西亚,情况尤其糟糕,估计已经减少了80%以上。上图是长尾鲨。摄影:KristinaTapales(“海洋与湿地”(OceanWetlands)获摄影师授权使用)

鲨鱼自卫咬人有哪些特征
研究显示,鲨鱼自卫咬人行为与捕食动机的咬伤事件有明显区别。捕食动机的咬伤事件通常会导致大量组织损伤和高致死率,而与“捕食性”咬伤不同,所有自卫咬人事件均由人类对鲨鱼的攻击引发,无论是故意还是无意。这些事件中超过80%导致的伤害为轻微至中度,且没有显著的组织损伤。在某些情况下,鲨鱼会对受害者进行多次咬伤,但这些咬伤通常不会致命。此外,自卫咬人事件不会伴随着鲨鱼的警告行为,以及任何异常攻击性行为,如鳍部下垂或身体扭曲,这些行为通常被视为鲨鱼攻击前的警告信号。

研究团队通过分析具体案例,进一步揭示了自卫咬人行为的触发因素。例如,在一起潜水捕鱼事件中,潜水者用鱼叉攻击了一条灰礁鲨,随后鲨鱼对潜水者进行了报复性咬伤。在另一起事件中,渔民在捕鱼陷阱中用长矛刺伤了一条鲨鱼,鲨鱼随即反击,导致渔民受伤。

研究结果证实了鲨鱼自卫咬人行为的存在。这些咬伤事件是鲨鱼对人类攻击的直接回应,表现为报复性行为。这种行为与其他动物的自卫行为相似,比如大型鸟类和哺乳动物在受到人类攻击时也会进行自卫反击。

研究团队还分析了全球范围内的鲨鱼咬人数据,并将其与法属波利尼西亚的数据进行了比较。他们将数据分为“挑衅”和“非挑衅”两类。自1863年以来,全球鲨鱼攻击档案记录了近7000起鲨鱼咬人事件。其中,322起被归类为“挑衅”事件。这些数据表明,全球约5%的鲨鱼咬人事件可能是出于自卫,这与法属波利尼西亚的比例相似。研究人员表示,这些观察结果可能适用于全球其他地区。

研究结果表明,如果人类希望避免被鲨鱼咬伤,最直接的方法是避免攻击或骚扰鲨鱼。然而,人类对动物行为的误解可能导致一些看似善意的行为,如试图救助搁浅的鲨鱼等,反而引发鲨鱼的自卫反应。因此,首先应避免任何攻击性行为,不要试图接触或攻击鲨鱼,即使它们看起来无害或处于困境中。其次,公众需要更多地了解当地海域的鲨鱼种类及其行为模式,尽量避免进入鲨鱼的领地或干扰它们的正常活动。此外,在参与海洋活动时,应提高安全意识,避免冒险行为,如独自在偏远海域游泳或潜水。

鲨鱼咬人事件并非都是无端的攻击,许多事件实际上是鲨鱼的自卫行为。媒体在塑造公众对鲨鱼的看法方面也起着关键作用。不少媒体在报道鲨鱼咬人事件时,往往只强调鲨鱼的“攻击性”,却未充分考虑人类行为对事件发生的影响。这种片面对鲨鱼咬人事件的过度渲染和夸大,使得公众对鲨鱼形成了刻板印象,认为鲨鱼是危险的攻击者。研究建议,媒体报道应更加客观,指出人类行为在触发这些事件中的作用,引导人们以正确的态度对待鲨鱼,了解鲨鱼的行为特征,从而促进鲨鱼保护。

本文仅代表资讯,供读者参考,不代表平台观点。

编译 | Sara
审核 | Richard
排版 | 绿叶

参考资料略

来源: 海洋与湿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