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常生活中,我们难免会遭遇一些小磕碰,比如不小心摔一跤、碰了一下等。这些看似不起眼的“小伤”,若处理不当,可能会成为危害健康的“隐形杀手”。

湖南长沙41岁的唐女士4个月前不慎摔伤左小腿,导致皮肤擦伤出血。当时她因感觉伤口不深,出血量不大,仅自行涂抹药物,未进行规范处理。

意想不到的是,这看似微不足道的伤口,却在接下来的四个月里持续恶化:左小腿持续隐痛不止、肿胀加剧、局部出现破溃流脓,且皮温升高,伴有明显的波动性压痛。

最终,唐女士被确诊为:左小腿创伤后感染并发脓肿。不得不经历两次手术清创引流及溃疡修复治疗,才得以康复出院。

无独有偶,湖南宁乡47岁的殷女士,两周前摔伤,导致左大腿皮肤擦伤,局部淤青肿胀。在社区医院简单消毒处理后,她便回家休养,以为“静养=痊愈”。

不料十天后,殷女士伤口突然红肿、破溃、伴黄色脓液渗出,并且高烧至38℃。紧急就医后,殷女士被确诊为:左大腿蜂窝织炎伴巨大脓肿。经过多次手术清创引流,治疗了一个多月,才得以痊愈,并于4月30日顺利出院。

创伤专科的候鸣夷副主任医师表示,临床接诊的严重感染患者,80%都说过同一句话:“我以为就是个淤青”。湖南省人民医院老年骨科每年收治因摔伤后“擦伤、淤青、血肿”处理不及时导致严重感染的案例,不胜枚举。

那么,这看似普通的摔伤,为何会演变成如此严重的后果呢?

这背后,隐藏着从“受伤”到“感染”的复杂过程。

当人体受到外伤时,皮下小血管会破裂,血液积聚在皮下组织,从而形成血肿,也就是我们常说的“淤青”。正常情况下,血肿本身是无菌的,人体会慢慢吸收这些淤血。

但要是出现以下几种情况,血肿就可能“变质”。以殷女士的案例为例,血肿发生在大腿、臀部等肌肉丰厚、血运丰富的部位,外伤后积血较多,很难被人体吸收,因未及时规范处理,进而形成巨大血肿。

同时,因摔伤导致局部皮肤的屏障功能减退,细菌(链球菌、金黄色葡萄球菌等)就会从伤口趁虚而入,因血肿内的血红蛋白和坏死组织是细菌天然的培养基,细菌在积血中疯狂繁殖,导致红肿、剧痛、皮温升高,逐渐进展成“脓包”。

随着炎症进一步扩散,受伤部位进展成蜂窝织炎(指弥漫的炎症病灶在显微镜下看上去犹如蜂窝一样,所以被称为蜂窝织炎),就会出现发热、发力等全身症状,甚至引发败血症,危及生命。

既然创伤感染如此可怕,那么受伤后应该怎么做?

首先,要在伤后早期处理血肿。处理过程可以遵循RICE原则,也就是Rest(休息)、Ice(冰敷)、Compression(压迫)、Elevation(抬高)。

这四个原则在实际处理时需要如何把握呢?

受伤后要立即减少活动,避免微血管再次破裂,加重血肿变大。然后清洁受伤部位的污染物,再用碘伏或酒精消毒,必要时可以遵医嘱口服药物预防感染。

在“黄金48小时”内对伤口进行冰敷,冰敷时间为每次15分钟(注意要隔着毛巾),每2小时冰敷一次,这样有助于减少出血和肿胀。

有条件的话可用弹性绷带适度包裹受伤部位,这样能避免血肿扩大,但切记不要“乱揉搓”,以免加重血管损伤。

需要注意的是,伤后最好能保持受伤部位高于心脏水平的体位,这样能促进血液回流,减轻肿胀。

做完早期处理后,我们还要观察是否有5大危险信号的出现:

1.伤口持续疼痛加重。这很可能意味着感染正在加剧;

2.皮肤发红向外扩散。这是炎症扩散的明显标志;

3.伤口有脓液或恶臭。这表明已经有细菌感染;

4.皮肤发紫发黑(坏死)。这种情况代表病情已经十分严重;

5.出现寒战、发热、乏力等全身症状,这可能是败血症的早期表现。

5大危险信号只要出现其中一个,就需要引起重视并立即就医。

湖南省人民医院老年骨科贺学军主任提醒大家,创伤虽小,但处理不当可能酿成大祸。在日常生活中,我们要增强自我保护意识,受伤后及时采取正确的处理措施,并密切观察伤口变化,必要时寻求医务人员的帮助。

湖南医聊特约作者:湖南省人民医院 骨科五病区 张文霞 周锐 王桂香

关注@湖南医聊,获取更多健康科普资讯!

(编辑92)

来源: 湖南省人民医院 张文霞 周锐 王桂香